《吕氏春秋》中包含多个成语故事,以下是一些主要的成语及其故事:
一窍不通
故事来源:《吕氏春秋·过理》
内容:纣王暴虐不仁,比干因直言进谏而被杀。孔子说:“如果比干的七窍都通了,他就不会死了。”后世用“一窍不通”形容人愚昧无知。
三豕涉河
故事来源:《吕氏春秋·察传》
内容:子夏在晋国时,有人误将“己亥”写作“三豕”,子夏指出实际是“己亥”,而非“三豕”。后世用“三豕涉河”比喻文字或传说的误传。
盗锺掩耳
故事来源:《吕氏春秋·自知》
内容:有个人偷钟后,怕别人听到钟声而夺走,于是捂住自己的耳朵。后世用“盗锺掩耳”比喻自欺欺人。
箕山之节
故事来源:《吕氏春秋·求人》
内容:许由拒绝尧的禅让,选择隐居箕山,过着简单的生活。后世用“箕山之节”形容隐居不仕的节操。
贪小失大
故事来源:《吕氏春秋·权勋》
内容:达子为求小利而失去大利,最终大败身亡。后世用“贪小失大”形容因小失大,得不偿失。
刻舟求剑
故事来源:《吕氏春秋·察今》
内容:楚人掉剑后,在船上刻记号,希望剑能随船找回。后世用“刻舟求剑”比喻方法愚笨,不知变通。
掩耳盗铃
故事来源:《吕氏春秋·自知》
内容:盗贼偷铃铛,以为自己捂住耳朵就听不到铃声,别人也听不到。后世用“掩耳盗铃”比喻自欺欺人。
瞻蒲劝穑
故事来源:《吕氏春秋·士容论》
内容:看到菖蒲初生,便督促农民及时耕种。后世用“瞻蒲劝穑”比喻及时勉励,注重农业。
这些成语故事不仅丰富了《吕氏春秋》的内容,也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道德和哲理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