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都是新文学运动中的重要文学社团,它们在文学主张、创作风格、成员构成等方面存在一些异同。
文学主张
文学研究会:主张“为人生而艺术”,强调文学应反映社会现实,关注人生问题,提倡现实主义。他们注重对社会黑暗的揭示,通过文学作品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和对人生的思考。
创造社:初期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文学必须忠实地表现作者自己的“内心要求”,风格偏向浪漫主义。他们倾向于通过文学作品直接抒发个人情感,反抗社会现实,并带有病态心理描写。
创作风格
文学研究会:在创作方法上强调写实主义,注重对社会现实的客观描写和分析,翻译和介绍俄国、东欧、北欧等被压迫民族的进步文学。
创造社:作品风格浪漫,语言热烈直率,注重个人内心感受和生活体验的描写,常常采用西方现代主义的艺术手法如象征、隐喻等。
成员构成
文学研究会:由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郭绍虞、朱希祖、瞿世瑛、蒋百里、孙伏园、耿济之、王统照、叶绍钧、许地山等十二人发起。
创造社:1921年1月4日在北京成立,成员包括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郭绍虞、朱希祖、瞿世瑛、蒋百里、孙伏园、耿济之、王统照、叶绍钧、许地山等人,后期成员有所增加,包括郭沫若、郁达夫、张资平、成仿吾、穆木天等留学生。
影响和贡献
文学研究会:是新文学运动中成立最早、影响和贡献最大的文学社团之一,引领了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对现代文学关于现实主义的理论构建和翻译西方文学作品做出了重要贡献。
创造社:在初期推动了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后期逐渐转向革命的现实主义,提倡“表同情于无产阶级”的文学,出现了许多革命小说,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总结来说,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在新文学运动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前者偏向现实主义,后者偏向浪漫主义,但两者都关注人生、关注社会问题,并都在文学理论和创作实践上做出了显著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