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父开头光线分析
1、电影教父开篇使用的是低调打光处理。
2、黑手党老大自己被人枪击,九死一生,理应恨得咬牙切齿,何况以其身份与地位,一定将荣誉看得比性命更重要,首要关心的问题,理应是报仇雪恨。他却在第一时间,过问他那有正常行力能力与思维能力的小儿子去向。
3、昏迷多日的维托·柯里昂显然并不知情,等到昏迷醒来,尽管一群手下围绕其汇报有关黑手党家族的事务,他却毫不关心,开口问第一句话:麦克去了哪里?
4、老柯里昂能够清楚地知道自己是上了贼船,这是一种道德上的自省,他需要被救赎,渴望被救赎,他的小儿子麦克,原本就是他的救赎。老柯里昂受到内心良知指引,他曾经希望麦克能够做一个好人,一个被正常社会认可和接纳的人。
5、然而,当老柯里昂得知麦克已经变成一名不折不扣的罪犯,他便知道,这个希望,已成空念,这是他难过的真正原因,他通过赶走病房中所有手下,来表达了他的难过,以及难以挽回的失望。
6、每位高明的导演,都会通过对细节的不动声色的打磨,来完成他的镜头表达。所谓草蛇灰线、伏线千里,正是通过细节的隐伏,让观影者慢慢咀嚼和回味。
7、深邃的眼窝,阴影中的眼睛,导演给把老教父塑造的高深莫测,深不见底,观众自始至终都没有真正的了解这个人物。
8、当“教父”得知小儿子麦克已经为他杀凶报仇,那一刻的表情,异常复杂,他挥挥手,将众人全部赶出了房间。
9、老版初映时因为菲林氧化导致整个画面呈现浓郁的昏黄色,这种色调本身的浪漫气息配合着西西里黑手党的人情世故使得《教父》的画面更有年代感和质感(episodes中的办公室中人物特写的软光可以看出),不过现在市面上的高清很多都是修复之后的,通过三原色滤镜修复后的画面色彩明显的鲜艳并且很有数字的感觉,而不是以往的朦胧了。
10、相信很多人都忽略了这个细节。
11、事实上,父亲维托·柯里昂与小儿子麦克的社会身份完全不同,甚至在价值观方面,也互相冲突,一个是黑手党老大,一个是越战归来的英雄,分别是黑白两条道上的成功人士。
12、《教父》导演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作为第82届奥斯卡终身成就奖的得主,他的镜头表达方式是非常卓越的,仅仅以上几个镜头细节的处理,就已经独具匠心。
13、此时此刻,我们大概能够理解和懂得,渴望救赎,多么重要。哪怕昙花一现,也显得弥足珍贵。
14、二、父子关系,值得注意的第二个细节。
15、《教父3》是一部经典的电影,光的运用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导演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巧妙地运用了光线来表达角色的情感和故事的氛围。
16、这才是老柯里昂的最真实想法。
17、四、导演的匠心,就在于对细节不动声色的打磨。
18、这个行为,就和片头处,教父照全家福,一定要等到麦克一起照,同样有悖于常理。
19、电影中另一个主人公老教父的儿子迈克刚出场一直以侧光为主,这种光线会让人物立体感明显,就是会让观众一眼看穿人物。在这个时候的迈克还是比较单纯的,也不愿意参与到家中乱七八糟的事务中。
20、《肖申克的救赎》、《阿甘正传》、《公民凯恩》等等;而另外一些电影,看过一遍,便扔到爪洼国?一个重要的区别,就是对细节的打磨,是否精致、用心、恰到好处?烂电影只懂得讲故事,情节也许很紧凑,故事逻辑也过得去,但是却没学会处理细节。就好像一幢简单装修的房子,一眼望去,便是全部。
21、换个角度去推想,如果我们也身陷于有如电影《教父》那样的社交关系里,到处充斥着邪恶、黑暗与破坏,各种事情都需要在一个黑色背景里完成,人与人之间,完全堕落为一种金钱与物质关系,人与世界,仅剩下一层吹弹欲破的欲望。
22、影片伊始,就运用了对比蒙太奇的手法。空洞的幽黑空间里殡仪馆老板包那萨拉出现在镜头前,独自叙述着自己的女儿的不幸遭遇,然后镜头慢慢推远,本片的主角教父,汤姆等人显现在眼前。与之不相同的是在压抑幽黑的书房之外,教父女儿康妮的婚礼,到处上演着一片欢庆愉悦的气氛。在此光与色上形成了对比。
23、顺便说一句,为什么有些好电影耐看,经得起一遍遍重看与推敲,比如《教父》系列、
24、这种渴望救赎的动机,由于受到前后情节的引导,一旦被观众感知,能够焕发出一种有如宗教那样的,出淤泥而不染、润物细无声般的神圣而圣洁的辉光。
25、这是另一个曾经被我忽略的细节。
26、故事的后来,因为生意原因,“教父”维托·柯里昂遭到对手暗杀,几欲丧命。麦克替父报仇,枪杀了罪魁祸首,为此远避他乡。
27、教父一出场就很神秘,他完全隐藏在阴影里,观众对他一无所知。就算随着电影的推进,观众终于可以看到他的正面了,可是他脸上的光线一直是曝光不足的顶光,让你看不清他的眼睛。
28、三、从两处细节中,寻找“教父”的内心价值取向。
29、《教父》的开头,在黑手党“教父”维托·柯里昂的女儿婚礼仪式上,他不肯照全家福,非要等到与小儿子麦克一起照。
30、看到此处,老柯里昂坚持与麦克合影全家福、被暗算后醒来第一时间询问麦克去处、知道麦克杀人后的沮丧表现,这几处细节,其逻辑关系,一下子就贯通了。
教父开头光线分析
31、可以看出,老柯里昂喜欢麦克,不仅出于亲情,更出于对光明的渴望。他知道自己已经上了贼船,所以,希望自己这个孩子,能够沿着光明的道路前进,而不是成为他罪恶事业的继承人。
32、导演科波拉不动声色地描画了一位黑手党老大,其内心深处潜在的、隐秘的价值选择倾向。老柯里昂并没有因为自己黑色事业获得成功,从而认为他所从事的就是正经事业,就符合社会道德伦理。从几个细节可以侦测,他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彻底的否定。
33、我在第一遍观影时,却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34、一、父子关系,值得注意的第一个细节。
35、麦克,越战英雄,一个正面的、积极的社会形象。这个人物符号的存在,截然区分了邪恶与良善,在彼时彼处的场景中,完全成为了光明方向的代表。
36、通过对光线的运用,电影营造出了一种紧张、复杂和深刻的氛围,使观众更加深入地理解角色的内心世界和故事的发展。
37、逃亡西西里,由于远离是非之地,阳光再一次出现在迈克的脸上。这一时期他又仿佛回到当初那个单纯的他。
38、尽管可以理解为“教父”宠爱小儿,然而,从更深的层面去理解,这位黑手党老大,无论从事多么罪恶的工作,无论在江湖中树立了怎样的威望,无论他对家族的感情如何,在他的内心深深处,仍然喜欢、并向往着光明的方向。
39、这次重看,我忽然理解了“教父”内心的真实想法,他当然感激小儿子麦克为他所做的一切,但是,一个令他无法接受的事实则是:麦克,已经由一位英雄,变成了一个罪犯。
40、可是等到他返回纽约,接过老教父传下的家族首领的位置,完全陷入家族事务中,我们再来看看迈克脸上的光线,是不是很熟悉。正是老教父的专属光线,顶光,眼睛隐藏在阴影之中,这个时候我们已经完全看不懂他了,说明在这个时候年轻的迈克已经成长为新一代教父了。
41、记得第一次观影时,这个细节肯定忽略了,没往心里去。或者是肤浅地理解为,黑手党老大非常宠爱他的小儿子。
42、他一下子变得非常难过。
43、光的运用在《教父3》中起到了独特而重要的角色,使电影更加生动和引人入胜。
44、深度解析∶
45、其次是婚礼上喧闹的音乐声与办公室中毫无背景音乐的对白形成了声音上的对比。不得不说的是在影片开始的包那萨拉的就似独白一般的开场,一个长达3分41秒的长镜头的运用给人带来了一种不一样的真实感,在包那萨拉说话的瞬间开场音乐戛然而止,之后没有背景景乐的衬托,而背后漆黑的背景和镜头的推远也带给人一种遐想,随着镜头的拉远,出现了教父就似剪影一般的背影,即使是这样一个简单的背影,由于画面的考究分割,也足以凸显了教父在影片中的核心地位。就是这样一个平稳无痕,而又匠心别具的一个四分钟之久的长镜头,从殡仪馆老板包那萨拉到教父维多·克里昂的推远递进,这样精彩的叙事手法和拍摄技巧,不得不令人心生赞叹,因此这样的故事开端,被誉为“全球电影史上最经典的开场白”是毋庸置疑的。这从包那萨拉到教父背后的镜头推移,完成了影片的第一个画面。这是一个典型的主观镜头,用教父的视角来洞悉周围的一切。在教父的背影之后是一个反拍镜头,也是在这个时候教父的脸第一次出现在了镜头前,且对包那萨拉的恳求作了回答。之后又给了一个全景镜头,可以清晰的看到坐在沙发上的汤姆·哈根,正在喝酒的桑尼,以及幽暗书房里的陈设。开头的细腻的拍摄手法,也为整个电影的奠定了风格基调。
46、光与色是并存的,通过对光线的处理,形成不同色调的光线,可以营造不同的人物心境与时空氛围,因而具有营造特定叙事氛围的作用,以使影片达到符合特定情境人物形象塑造要求与时代背景的效果
47、可是随着老教父被刺杀,迈克慢慢地搅和到家族事务中,电影中他脸上的光线开始有了调度进阴影的镜头,并且出现了好几次。而且阴影也是一次比一次深。这个时期他在黑与白之间徘徊,我们也开始有点看不透他了。
48、在电影中,明亮的光线常常与正义、真相和希望联系在一起,而阴暗的光线则暗示着欺骗、背叛和黑暗势力。
49、由于身份、思想、价值观念的冲突,即便是“宠爱”,也是充满了悬疑色彩。
50、通过高超的灯光与摄影结构手法,加深了不同时期的教父(马龙白兰度饰)及儿子的成长,反应了社会的现实残酷与家族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