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风度的表现有
1、清谈玄理
2、四、崇尚自然,颂扬隐士,鄙薄功名利禄、荣华富贵。以上,供参考。
3、魏晋时期,由于社会动乱、政治黑暗,士大夫阶层大都以山水为乐,将自己的生活理想与山水之美结合起来,这对于山水诗的产生,无疑产生了促进作用。
4、一、讲究雅量,喜怒忧惧不形于色,追求一种优雅从容的风度。
5、三、善于应对,诙谐幽默,戏谑调侃,以风趣之语,相互戏弄、嘲笑。
6、一往情深,天然风流
7、同清谈玄理一样,品评人物是在魏晋名士中流行的一种风尚,同时是《世说新语》着力表现的又一项重要内容。魏晋时期的人物品评来源于东汉察举制度中的乡党评议。
8、在动荡的魏晋王朝,魏晋名士由于对人生境遇的恐惧,他们无论是纵情山水求得精神上的暂时麻痹和解放,还是顺应当时政治环境让生命得以委曲求全。他们的情感实际上处在惶恐不安和极度的焦灼之中。虽然从外表上看,这些魏晋名士表现出一种淡泊宁静、潇洒奔放、和轻视世俗的神态,但他们内心对眼前的现实以及自己的人生有着强烈的执着,甚至感觉到非常的无助和矛盾。
9、这一风度表明了魏晋名士具有的弘度大量。他们内心坚定,不为外物所干扰,无论得失宠辱,乃至生死之际,都未常扰乱内心的平衡,表现出超人的镇静。
10、所以,他们不独自己珍惜,欣赏这种境界,而且往往因此而思念友人,如王徽之在皎洁的大雪之夜思念戴安道即是。另一名士刘恢则这样说道:“清风朗月,辄思玄度。”玄度是许询,当时被公认为有高情远致。刘恢在淡清风朗月之时自然地想起了许询,说明两者之间有相通之处,这就是清风朗月澄明的世界与许询玄远的心怀相同相通。
11、旷达傲世,任率自然。
12、旷达,任率,是魏晋名士的本色。《世说新语.任诞》记载,王子猷(徽之)在大雪之夜,眠觉以后,开室饮酒,忽见四周世界皎洁一片,顿起彷徨之意,忆起好友戴逵(安道)。因此,他不惮路遥,雪夜乘船,由山阴到剡,船行一夜,至门前即返回。人问其故,王徽之答道:“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见戴本非目的,目的在于“尽兴”,兴尽自然回来,这就是名士风度。
13、除了吃冷饭以外,还要外出步行运动及喝热酒好酒,这也是魏晋士人大多饮酒成癖的原因所在。服药饮酒易于伤身,相比之下,寄情山水则可以全身远祸,不失为一种明智之选。
14、魏晋名士凭心而论,恣意而往,以自我为中心,虽遭遇突如其来的变故,却能保持内心的平衡。王衍一次和王导一起参加族人的宴会,饮酒时王衍问一个人说:“我以前托你办的事,怎么一直没办?”不料那个人竟然恼羞成怒,拿起食盒砸在他脸上。王衍一句话没有说,擦洗完毕,拉着王导一起离去。
15、风神潇洒,不滞于物
16、魏晋是一个动乱的年代,也是一个思想活跃的时代。新兴门阀士夫阶层社会生存处境极为险恶,同时其人格思想行为又极为自信风流潇洒、不滞于物、不拘礼节。士人们多特立独行,又颇喜雅集。正是在这个时代,士大夫们创造了影响后世的文人书法标杆,奉献了令人模范景仰的书圣,“竹林七贤”,即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王戎,在生活上不拘礼法,常聚于林中喝酒纵歌,清静无为,洒脱倜傥,他们代表的“魏晋风度”得到后来许多知识分子的赞赏。
17、魏晋在中国古代文化发展史中是一个特殊的时期,佛教的深入、南北民族的广泛融合、社会的动荡变革等,让这个时期的文化、军事、经济和政治等意识领域表现出和历史传统文化完全不同的文化风貌。
18、研究中国哲学史的人,从两汉到魏晋,觉得耳目一新,因为玄学的精神面貌和两汉哲学比较起来,完全是新的。在中国哲学史中,魏晋玄学是中华民族抽象思维的空前发展。
19、爱美,清谈,酗酒,嗑药,男人女性化,这是怎样的风度?漂亮又丑陋,清高又贪婪,潇洒又势利,高雅又庸俗,真实又虚伪,这是怎样的时代?江山易主,中原逐鹿,衣冠南渡,五胡入华,这是怎样的变故?畸形的独立,病态的自由,虚无的真实,脆弱的美,这是怎样的追求?中华的历史为什么注定有此一劫?魏晋在历史上的地位究竟如何?这些难解之谜留给我们的启迪又是什么?
20、除了口谈玄言和品评人物外,魏晋名士在生活方式上也展现出了一代士人独特的风貌。魏晋名士服药成风,这药就是五石散。
21、《世说新语》将这一风范题为“雅量”。处变不惊,往往可以化险为夷。
22、五石散的名字是就此药的原料来说的,主要以紫石英、白石英、赤石脂、钟乳、石硫黄为主,再辅以他料略加增减。五石散是一种剧毒药,服用后伴随毒力发作,产生巨大内热。
23、魏晋名士对玄心的体会,还表现在他们对事物的一往情深上。竹林七贤之一的王戎曾说过: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钟,正在我辈。”
24、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历史上是社会动荡不安的时期,文人士大夫为了远离政治迫害,纷纷地采取了回避政治,对政治不闻不问及面向自然的生活态度。
25、超入玄心,表里澄澈
26、二、能任情,举止不拘礼法,不随于俗;纵酒任性,放诞不羁。
27、处变不惊,镇静自若。
28、当曹操提出“唯才是举”的用人原则后,人物品评开始逐渐转向对实际才能的考察,此后,曹丕又设立了与“唯才是举”南辕北辙的九品中正制,根据门第世系擢用官员。
29、品评人物
30、在魏晋名士看来,周围的一切,山水鸟虫无不与人相通,这相通点就是玄心。他们本着玄心的体会,充满美感地审视这世界,他们内心澄澈,也追求着同样澄澈的事物。
魏晋风度的表现有
31、尽管清谈含有摈弃世务、逃避社会的意味,但在看到其消极一面的同时,应认识到魏晋玄学对于中国哲学发展的推动作用。玄学的辨明析理完全是抽象思维,从这一方面说,魏晋玄学是对两汉哲学的一种革命。
32、对于魏晋风度的解读,历朝历代都有文人名士对其进行研究,人们的观点各有不同,比如,冯友兰认为魏晋风度是一种人格美的表现,鲁迅认为这是一种时代精神和文人心态,而马良怀则认为魏晋风度是魏晋时期士大夫在权威思想重建与崩溃过程中精神上的困惑与迷惘的外在表现。
33、魏晋文人处境极为险恶,同时其人格思想行为又极为自信风流潇洒、不滞于物、不拘礼节。士人们多独立特行,又颇喜雅集。正是在这个时代,士夫们创造了影响后世的文人书法标杆,奉献了令人模范景仰的书圣,“竹林七贤”,即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王戎,在生活上不拘礼法,常聚于林中喝酒纵歌,清静无为,洒脱倜傥,他们代表的“魏晋风度”得到后来许多知识分子的赞赏。
34、需要一套极其细微繁琐的程序,将药中的毒力和热力散掉,即所谓的“散发”。散发的要义在于服药后多吃冷饭,故称寒食散。
35、魏晋风度即所谓“名士风度”,大致体现在以下方面:
36、与前人相比,东晋人重情更为深挚,更带有艺术的美感。东晋废帝太和四年,恒温率军北伐,路经金城见到他当年为琅邪内史时亲手所种柳树都已十围粗壮,慨然而叹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条折枝,泫然流泪。
37、回想当年自己仅仅二十三岁,如今转眼已成六十之翁,当年的一腔豪气,满怀抱负,似要付诸东流,而这非金石之躯也自然不堪岁月的折磨。抚今追昔,不由人不掉泪。这里所表现的是一个英雄悲壮的感叹,这感叹流露出对生命无比留恋的深情,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因而千百年来,风流不减!
38、东晋成帝咸和三年,苏峻作乱,与庾亮战于建阳门外,庾亮大败,率左右十余人乘小船向西逃走。左右发箭射追兵,不料手忙脚乱,误中舵工,舟中一时大乱,以为有人叛变。庾亮不动声色,从容的说:“此手所发箭若使射着贼人,贼人怎么可以抵挡!”一场生死攸关的变乱,在庾亮这镇静自若,从容谈笑中平息下来,不能不归功于庾亮所具有的名士风度。
39、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魏晋时代的审美风尚。此时的人物品评虽然不起直接的政治功利作用,但它仍然可以影响并决定人的名誉、地位和声望。
40、人物品评则失去了往日的仕途意义,成为对理想人格的探寻和追求。品评内容不再局限于对道德或才能的单一考察,而成为对人物品性、才能、容止、风度等方面的全面品鉴。
41、如果用一句话概括魏晋时期士大夫文化的风气与精神,首先想到的是所谓魏晋风度。魏晋名士重道家学说,清静无为,道法自然。不拘礼节,不滞于物。这是正面描述。如果“反面”描述,就是颓废、放纵,不负责任。最著名的如竹林七贤,聚啸山林,喝酒纵歌嗑.药,被视为魏晋风度的代表。
42、东汉中叶,由于政治腐败、社会动乱,太学生们高言放论、评议时政、臧否人物,逐渐成为一种风气。魏晋时期,王朝更替,朝臣争权,统治阶级内部充满了虚伪、狡诈、猜忌和凶杀等不堪行径。
43、曹操在建立政权的过程中,打击士族豪强势力,极力铲除异己,孔融、杨修等名士相继被杀,清谈被迫转向玄虚。魏晋政权交替之时,曹氏与司马氏两大集团殊死斗争,直接导致何晏、夏侯玄、嵇康等名士接连被害。
44、“魏晋风度”已经成为文化史上的一个专有名词。它是其他任何一个时期所不具备的,它既不可再现,也不可模仿。后世有多少文人骚客仰慕其风流而亦自称“六朝人物”,然而充其量仅得其皮毛而已。
45、服药饮酒
46、魏晋风度几个主要的表现形态为以下:
47、三国归晋,儒家受冷遇、新思潮激荡;唯美的时代里,真实、自由而漂亮地活着成了风尚标,中华文明展现出异样的丰彩。
48、魏晋风度指的是魏晋时期名士们所具有的那种率直任诞、清俊通脱的行为风格。饮酒、服药、清谈和纵情山水是魏晋时期名士所普遍崇尚的生活方式。一部《世说新语》可以说是魏晋风度的集中记录。
49、魏晋风度。
50、处于这样险恶的政治环境中,魏晋名士内心充满了彷徨和恐惧,许多人不愿涉足政治,也不敢评议时政。既要全身远祸,又要填补生活上的空虚,缓解精神上的痛苦,不谈政治而专言玄理的清谈成为理想选择,若不能谈玄,则好似不够名士资格。
51、易中天《魏晋风度》优美句子摘抄:
52、这些文人士大夫们特别崇尚老子、庄子的哲学思想,寄情于山水之间,追求一种清净无为的生活,美丽的山山水水成为文人、士大夫们从事休闲娱乐、审美静观的消遣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