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心情网-为你提供各类经典名言与文案句子

读了立木为信烽火戏诸侯有什么感想-45句优选

读了立木为信烽火戏诸侯有什么感想

1、但现实中,市场缺乏诚信、官场缺乏公信的现象,依然严重,结果只能阻碍发展。"立木建信",政府应承担起责任。

2、涵义:说明了"信"对一个国家的兴衰存亡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商鞅知道老百姓还不相信他下的命令,就把赏金提到五十两。没有想到赏金越高,看热闹的人越觉得不近情理,仍旧没人敢去扛。正在大伙儿议论纷纷的时候,人群中有一个人跑出来,说:"我来试试。"他说着,真的把木头扛起来就走,一直搬到北门。

4、商鞅到秦国主持变法,为了取信于民,在国都南门立下三丈之木,招募能搬到北门的人赏十金,开始没人信,赏金加到五十金,有人上前试了试,果然得到赏金,于是才开始颁布法令。

5、新法令赏罚分明,规定官职的大小和爵位的高低以打仗立功为标准。贵族没有军功的就没有爵位;多生产粮食和布帛的,免除官差;凡是为了做买卖和因为懒惰而贫穷的,连同妻子儿女都罚做官府的奴婢。

6、在"立木为信"的地方,在早它400年以前,却曾发生过一场令人啼笑皆非的"烽火戏诸侯"的闹剧。"立木取信",一诺千金,变法成功,国富民强;一个帝王无信,自取其辱,身死国亡。可见,"信"对一个国家的兴衰存亡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7、商鞅立刻派人传出话来,赏给扛木头的人五十两黄澄澄的金,一分也没少。这件事立即传了开去,一下子轰动了秦国。老百姓说:左庶长的命令不含糊。"

8、春秋末期,秦孝公欲重振秦国之前的辉煌,启用法家的商鞅进行变法。商鞅变法的内容是鼓励平民及奴隶有功者奖,有罪者罚。因功者奴隶可以消去奴籍,平民可以因军功封爵。有罪者处以严重的刑罚,比如削鼻,断手,断脚等。

9、不一会,南门口围了一大堆人,大家议论纷纷。有的说:"这根木头谁都拿得动,哪儿用得着十两赏金?"有的说:"这大概是左庶长成心开玩笑吧。"大伙儿你瞧我,我瞧你,就是没有一个敢上去扛木头的。

10、秦国自从商鞅变法以后,农业生产增加了,军事力量也强大了。

11、不久,秦国进攻魏国的西部,从河西打到河东,把魏国的都城安邑也打了下来。

12、这是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时的故事。商鞅在颁布新法之前,先在城门囗立一木杆,许诺如有人把它搬到指定位置,则赏五十金

13、商鞅这一做法表明了自己说到做到的态度

14、立木为信,是指树木是自然界中最真实、最可靠的存在。因为树木生长需要时间和环境的共同作用,它们所拥有的年轮和树皮都是时间和环境的记录。在生活中,我们也可以从树木身上学到很多东西,如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等。所以,立木为信不仅是一句口号,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念。我们应该像树木一样,坚守自己的信仰和价值观,不断成长和进步。

15、秦国商鞅起草了一个改革的法令,就先叫人在都城的南门竖了一根三丈高的木头,下命令说:谁能将此木背到另一城门赏十金,后加至五十金,终于有人将木背到城门,商鞋立赏。这个故事说明国家立法,言必信,信必果。

16、商鞅起草了一个改革的法令,但是怕老百姓不信任他,不按照新法令去做。就先叫人在都城的南门竖了一根三丈高的木头,下命令说:"谁能把这根木头扛到北门去的,就赏十两金。"

17、就这样,秦国的农业生产上去了,国力提升了,军事力量也逐渐强大起来。后来秦国经过二次变法,国家实力今非昔比。不久,魏国的都城被秦国攻下,魏国被迫割让河西土地,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周天子派出使者封秦孝公为"方伯"(就是一方诸侯的首领),其他诸侯国也纷纷前来道贺。秦国从此走向强盛,最终统一六国。

18、立木为信来自于商鞅变法的历史故事。

19、指说到做到,言而有信。

20、终于商鞅的新法令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开始推行起来。但是由于连年战乱,老百姓心里诚惶诚恐。商鞅为了稳定人心,决定“立木为信”。于是他命人在都城的南门口立了一根三丈高的木头,并张贴告示:“谁能将这根木头扛到北门去,就赏给他十两金子。”

21、说到商鞅变法,家长朋友一定不会陌生。话说春秋战国时期,秦国在战国七雄中无论哪个方面都落后于诸侯各国。落后就要挨打,尤其是相邻的魏国更是时时侵扰,掠去了秦国的大片土地。公元前361年,秦孝公继位。他励志图强,不分国籍广招人才,只要谁有能力有策略把秦国富强起来,就封谁高官。

22、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23、商鞅知道,他的命令已经起了作用,就把他起草的新法令公布了出去。

24、出自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里的商鞅变法"立木为信"。

25、前两天人们议论纷纷却没人上前,直到第三天有人将木杆抬到北门,于是真的得到五十金。大家才明白变法是真的,新法遂顺利执行。

26、信用是衡量一个人品格好坏的标准,信守承诺,会赢得依赖;反之,再不能取信于人,失去别人对你的信任,自身形象在别人的心中也会大打折扣。

27、小时候听到的"狼来了"的故事,就是人生诚信教育的第一课。"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去食。民无信不立"、"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则人任也",老祖宗也一直是这样教育我们的。

28、说罢,这个人径自将木头扛到了北门。令人意外的是,官府真的将五十两黄澄澄的金子奖给了扛木头的人。一时间秦国上下轰动了。商鞅立木取信于民,得到了老百姓的拥护。接下来,商鞅乘势颁布新法令,里面规定官职的大小和爵位的高低以打仗立功为标准。贵族没有军功的就没有爵位;多生产粮食和布帛的,免除官差;凡是为了做买卖和因为懒惰而贫穷的,连同妻子儿女都罚做官府的奴婢,赏罚十分分明。

29、商鞅,原名公孙鞅,卫国人,就职于魏国宰相公叔痤手下,后来被公叔痤推荐给魏惠王,但是没有得到魏惠王的重用。商鞅便来到了秦国,几经波折终于将自己的政治主张献到了秦孝公面前,被秦孝公采纳。商鞅认为:“强国先强农业,治国要有赏罚,理政要有诚信。只有农业强盛,国家才会富庶;只有赏罚分明,才能令行禁止;只有讲究诚信,才能构建威信,变法强国才能得以实现。”

30、意思是指立下一根木头以取信于民。传说商鞅变法的时候为了树立威信,悬赏50金让人把一根木头搬到城门下,很多人不相信,但有个人搬了,真的拿到了50金,后就以立木为信形容言而有信

读了立木为信烽火戏诸侯有什么感想

31、“立木为信”的典故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商君列传》,讲述的是商鞅变法时的故事。

32、【释义】商鞅为推行新法而取信于民的方法。比喻只有言出必行。

33、这一策略果然奏效,商鞅就是其中之一的脱颖而出者。

34、来源出处:

35、在秦商鞅为相时,想要变法图强,当商鞅变法的措施拟定出来后,民众不相信,为此商鞅便在城门立木一根,谁,谁能将此木背到另一城门赏十金,后加至五十金,终于有人将木背到城门,商鞋立赏。这个故事说明国家立法,言必信,信必果。

36、此举在以奴隶制为主的秦国,引起轩然大波,但是大家都不相信这是真的。

37、开始人们不相信真会有赏,后来有人按要求搬走了木杆,果然得到了商鞅的赏赐。

38、立木为信之后,商鞅随即颁布新法,开始了变法。后来人们就用立木为信这个词表达说到做到、言出法随、言必信行必果的意思和态度。

39、于是商鞅就在南城门立一木杆,并出告示说只要有人将这根木杆抬到北门就赏他五十金。

40、立木为信的意思是指,树木是一种始终如一的存在,它们在风吹雨打、经历岁月的洗礼后依然屹立不倒,所以被视为可信的象征。这个比喻可以用来形容人的品质,意味着一个人应该像一棵树一样,始终保持坚定和稳定,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能够顶住压力,不轻易倒下。一个品质优良的人应该具备如同立木一样的坚定和稳定的品质,而不是随风摇摆、缺乏自信的人。因此,立木为信,不仅是一种比喻,更是一种人生态度和价值观的表达。

41、告示刚一贴上,立刻被人围观,众人议论纷纷。谁都不敢相信做这么容易的事情竟能得到如此多的奖赏。大家面面相觑,就是不敢上前一试。商鞅知道这是老百姓不相信他会兑现,于是就把赏金提高到五十两。最后终于有人跑了出来,大声说:“我来试试。”

42、“立木取信”,一诺千金,变法成功,国富民强;一个帝王无信,自取其辱,身死国亡。可见,“信”对一个国家的兴衰存亡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43、【出处】《史记·商鞅列传》。

44、立木为信”的意思是:用一个木头树立诚信。指说到做到,言而有信。“立木为信”来自于商鞅变法的历史故事。“立木为信”的意义:商鞅变法重在诚信,所以立木为例取信于民,说明了他做事的决心和勇气。

45、商鞅在变法前,深知推行新法的困难,为了让老百姓相信自己,他想出了一条妙计。他命人在京城南门立了一根三米长的木杆,发布公告,谁能把这根木杆扛到北门去,就赏十两黄金。

上一篇上一篇:沟壑一起是褒义还是贬义-推荐26句

下一篇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