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心情网-为你提供各类经典名言与文案句子

道德经解读-集合60句

道德经解读

1、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2、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3、动静虚实之理,不合来今,反古而求之。[动静由行止也,虚实由真伪也。其理不合于今,反求于古者也。]

4、己不先定,牧人不正。[方圆进退若不先定,则于牧人之理,不道其正也。]

5、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6、“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7、言有不合者,反而求之,其应必出。[谓言者或不合于理,未可即斥,但反而难之,使自求之,则契理之应,怡然自出。]

8、下面从第一章节到第5章节翻译一下《道德经》:

9、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10、常持其网驱之,其言无比,乃为之变。[持钓人之网,驱令就职事也。或乖彼,遂不言无比,如此则为之变常易网,更有以勇之者矣。]

11、道德经释义:书名,即《老子》,我国古代重要的哲学著作《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华夏先辈誉为万经之王

12、言有象,事有比。其有象比,以观其次。[应理既出,故能言有象、事有比。前事既有象比,更当观其次,令得自尽。象谓法象,比谓比例。]

13、己反往,彼覆来,言有象比,因而定基。[己反往以求彼,彼必覆来而就职,则奇策必申,故言有象比,则口无择言,故可定邦家之基矣。]

14、以反求覆,观其所托,故用此者。[反于彼者,所以求覆于此,因以观彼情之所托,此谓信也。知人在于见情,故言用此也。]

15、强调圣人的智慧是高于人的善恶、美丑等既定的道德标准的,不会被这些标准束缚,不按照那些标准来评判人们,以相同的关切和慷慨对待所有的人。

16、其相知也,若比目之鱼;见形也,若光之与影也。[我能知己,彼须我知,必两得之,然后圣贤道合,故若比目之鱼。圣贤合则理自彰,犹光生而影见。]

17、圣人所诱愚智事皆不疑,[圣人诱愚,则闭藏之,以知其诚;诱智则拨动之,以尽其情。咸得其实,故事皆不疑也。]

18、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19、提出了“美恶”、“善恶”以及这些概念的相对性。如果所有人都认为一个事物是美好的,那么它的本质就发生改变;同样,如果所有人都认为一个事物是善良的,那么它的本质也可能发生改变。

20、以象动之,以报其心;见其情,随而牧之。[此言其变也。报,犹合也。谓更开法象以动之,既合其心,其情可见。因随其情而牧养也。]

21、人言者,动也;己默者,静也。因其言,听其辞:[以静观动,则所见审;因言观辞,则所得明。]

22、其与人也微,其见情也疾。[圣贤相与,其道甚微,不移寸阴,见情甚疾。]

23、重之袭之,反之覆之,万事不失其辞。[谓象比之言,既可以定基。然后重之、袭之、反覆之,皆谓再三详审,不容谬妄。故能万事允惬,无复失其辞者也。]

24、象者,象其事;比者,比其辞也。以无形求有声,[理在玄微,故无形也。无言则不彰,故以无形求有声,声即言也。比谓比类也。]

25、虽非其事,见微知类。[谓所言之事,虽非时要,然观此可以知微,故曰:见微知类。]

26、对于“德”,老子崇尚“水”德,认为水的德行最接近于“道”,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把水德与人德相融合;又称水德为谦下之德,故“能为百谷王者”;还赞扬水的“柔德”,柔之胜刚,柔之坚强,可谓穿山透地。启迪我们,做人做事,要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怀,有“滴水穿石”锲而不舍的毅力,有“利万物而不争”的境界,做到至善而无痕,为社会发展贡献微薄之力。

27、故知之始己,自知而后知人也。[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智从明生,明能生智。故欲知人,必须自知。]

28、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29、事有反而得覆者,圣人之意也。[事有不合,反而求彼,翻得覆会于此。成此在于考彼,契今由于求古,斯圣人之意也。]

30、第四章,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道德经解读

31、此听真伪,知同异,得其情诈也。[谓真伪、同异、情诈,因此上事而知也。]

32、古之大化者,乃与无形俱生,[大化者,谓古之圣人以大道化物也。无形者,道也。动必由道,故曰:无形俱生也。]

33、皆以先定为之法则,[谓上六者,皆以先定于情,然后法则可为。]

34、牧之不审,得情不明;得情不明,定基不审。[情明在于审牧,故不审则不明;审基在于情明,故不明则不审。]

35、事用不巧,是谓忘情失道。[用事不巧,则操末续颠,圆凿方枘,情道两失,故曰:忘情失道也。]

36、如阴与阳,如阳与阴;如圆与方,如方与圆。[上下之道,取类股肱,比之一体,其来尚矣。故其相成也,如阴与阳;其相形也,犹圆与方。]

37、比喻道是宇宙的本源,是一切事物的起源和根本。它的运动和不变形成了所有的天地和生命,它的形象千差万别,但它的本质却是不变的,如同一个永恒的宇宙之父。

38、己审先定以牧人,策而无形容,莫见其门,是谓天神。[己能审定,以之牧人。至德潜畅,玄风远扇,非形非容,无门无户。见形而不及道,日用而不知,故谓之天神也。]

39、进退左右以是司之,[此言用人之道,或升进,或黜退,或贬左,或崇右,一惟上圆方之理,故曰:以是道司之。]

40、若探人而居其内、量其能、射其意也。符应不失,如螣蛇之所指,若羿之引矢。[闻其言,则可知其情,故若探人而居其内,则情原必尽,故量能射意,乃无一失,若合符契,螣蛇所指,祸福不差,羿之引矢,命处辄中,听言察情,不异于此,故以相况也。]

41、不可不察,[不审则失之于几,故不可不察。]

42、其察言也不失,若磁石之取针,舌之取燔骨。[以圣察贤,复何所失?故若磁石之取针,舌之取燔骨。]

43、未见形,圆以道之;既形,方以事之。[谓向晦入息,未见之时,当以圆道导之。亦既出潜离隐,见形之后,即以方职任之。]

44、反以观往,覆以验今;反以知古,覆以知今;反以知彼,覆以知己。[言大化圣人,稽众舍己,举事重慎,反覆详验。欲以知来,先以观往;欲以知今,先以考古;欲以知彼,先度于己。故能举无遗策,动必成功。]

45、欲开情者,象而比之,以牧其辞。同声相呼,实理同归。[欲开彼情,先设象比而动之。彼情既动,将欲生辞;徐徐牧养,令其自言,譬犹鹤鸣于阴,声同必应,故能以实理相归也。]

46、变象比,必有反辞,以还听之。[谓言者于象比有变,必有反辞以难之,令其先说,我乃还静以听之。]

47、道德经》由《道经》和《德经》两部分内容组成。作者是老子,李耳、李聃是也,被誉为人类文化“轴心时代”的东方三圣之一。他曾经是周朝的“国家图书馆馆长”,当他看到周朝衰败了,便决定隐居。骑着青牛走到函谷关这个地方,被守关的官员尹喜留下,经再三恳求,终于写下五千言的《道德经》,然后“不知所之”。

48、指出道是超越言语的,不能用言语完全表达或定义。言语所引用的概念或定义总是无法完全展示道的实质。

49、或因此,或因彼,或以事上,或以牧下。[谓所言之事,或因此发端,或因彼发端;其事有可以事上,可以牧下者也。]

50、其变当也,而牧之审也。[言既变而当理,然后牧之道审也。]

51、总结:道德经包含了极为丰富的思想和哲学内容,需要通过对它多方面的分析和解读来真正理解其中的含义和价值。

52、要求领导者不应遵循功利主义,不应追求权力、利益和名声,而应该用真实、朴实和自然的方式去影响人,让人们不再追求物质财富和自我满足。

53、欲闻其声,反默;欲张,反睑;欲高,反下;欲取,反与。[此言反听之道,有以诱致之,故欲闻彼声,我反静默;欲彼开张,我反睑欲;欲彼高大,我反卑下;欲彼收取,我反施与。如此则物情可致,无能自隐也。]

54、古善反听者,乃变鬼神以得其情。[言善反听者,乃坐忘遗鉴,不思玄览,故能变鬼神以得其情,洞幽微而宴夫会,鬼神本密,今则不能,故曰:变也。]

55、其钓语合事,得人实也。[得鱼在于投饵,得语在于发端;发端则语应,投饵则鱼来。故曰:钓语,语则事合;故曰合事;明试在于敷言,故曰:得人实也。]

56、己欲平静,以听其辞、察其事、论万物、别雄雌。[谓听言之道,先自平静,既得其辞,然后察其事,或论序万物,或分别雄雌也。]

57、动作言默,与此出入,喜怒由此以见其式。[谓动作言默,莫不由情与之出入,至于或喜或怒,亦由此情以见其式也。]

58、其张罝网而取兽也。多张其会而司之,道合其事,彼自出之,此钓人之网也。[张网而司之,彼兽自得,道合其事,彼理自出,理既彰,圣贤斯辨,虽欲自隐,其道无由,故曰:钓人之网也。]

59、《道德经》开篇第一句话就是“道可道,非常道”,是说:道,如果可以说出来,那就不是永恒不变的了。汉字的“道”,开始表示路与头的象形,后来演进到表示头脑思悟的道这样一个会意字。也就是“道”从开始的有形道路,逐渐演变为无形的道理、方法、规律、规则等意义。由此来理解老子的“道”,那就是是一种思考感悟的大道,是认识天地万物、自然生命的方法之道,从而回答诸多哲学问题,指出人们如何生存发展。

60、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它并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辞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说明的,它并非普通的“名”)。

上一篇上一篇:一暴十寒和一曝十寒词语解释【34句精选】

下一篇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