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例句: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先哲明训,足资做惕。
2、惠王曰:“善!”乃止。
3、当2人互相较劲争执时,其实都没好处,
4、我们内部你争我夺,煮豆燃萁,结果让别人得了好处,这真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5、此两者有异曲同工之美,都是有人得到好处。不同点在于:前者是力量的角逐,两败俱伤,有人坐收渔利;后者是美妙的偷袭行动,是在不知不觉中进行,又被守望者掌控着。
6、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7、赵王将要去攻打燕国,苏代为燕国去劝赵惠王说:“我这次来的时候,经过易水,(看见)一只河蚌正张着壳晒太阳。有一只鹬鸟,伸嘴去啄河蚌的肉。河蚌连忙把壳合上,紧紧地钳住了鹬鸟的嘴。鹬鸟就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会死。’河蚌也对鹬说:‘今天不放开你,明天不放开你,你就会死!’两个谁也不肯放。渔夫看到了,就把它俩一齐捉去了。现在赵国要去攻打燕国,燕赵两国相持不下,日子久了,双方的力量都消耗得很厉害。我担心强大的秦国成为鹬蚌相争中“渔夫”那样的角色。所以(我)希望大王仔细地考虑考虑。”惠王听了,恍然大悟,说:“有道理!”便停止了攻打燕国的行动。
8、出自西汉·刘向的《战国策·燕策二》。
9、“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是一个深刻的教训,千百年来已为大家所熟知。这个故事说明:同志之间、朋友之间,应当团结互助,而不应当勾心斗角,要看清和对付共同的敌人。否则,就必然会造成可乘之机,让敌人钻了空子,彼此都遭受灾难。
10、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是汉语成语,意思是比喻双方争执不下,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占了便宜。
11、被他人得利。
12、用法:作谓语、定语;用于劝诫人。
13、鹬蚌相争渔人得利,意思是说甲乙两人相争到最后得利的是丙。在我们的生活中这样的事情还真不少。告诉人在做认何时之前。要把全局都要考虑到,得不到任何利益何必争得你死我活呢?
14、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道理:做事不要只顾眼前的利益,要权衡得失,看到更长远的利益。
15、后者小心翼翼,不动声色,利用突然袭击的方式,达到个人目的。
16、“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省语。比喻双方相持不下,而使第三者从中得利。
17、是鸡,数字是1
18、前者有点残酷,一场绞杀,是力量与意志的较量,旁观者在一旁呐喊助威,结果得到好处。
19、在三国里孔明就用这句话来告诉孙权,不要只顾孙刘俩争而最后使曹操得利。
20、O(∩_∩)O哈!
21、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擒)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攻,以敝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故愿王之熟计之也。”
22、可以翻译如下:
23、“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是前二者势力相当,争斗各有损失两败俱伤,纯是第三人得利;而“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说的是螳螂的实力能够捕杀掉蝉,黄雀也能够整个吃掉螳螂,看似黄雀是实力绝对的赢家,但是树下拿着弹弓要打黄雀的人则又是能彻底杀死黄雀的(言外之意是很可能也有更有实力的人暗中盯着想打黄雀的人,无限套娃),所以最好不要只看眼前,给别人露出绝杀自己的机会。
24、鱼死网破鹬蚌相危
25、你们这么做的结果只能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26、同舟共济和衷共济相得益彰
27、惠王听了,恍然大悟,说:“有道理!”便停止了攻打燕国的行动。
28、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鹬蚌相争,渔人得利的故事,我们应该牢记在心。
29、由于他们两人不肯合作,结果把大好机会白白地送给对手,真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30、清·湘灵子《轩亭冤·哭墓》:“波翻血海全球悯,问谁敢野蛮法律骂强秦?笑他鹬蚌相争演出风云阵。”
31、赵王将要去攻打燕国,苏代为燕国去劝赵惠王说:“我这次来的时候,经过易水,(看见)一只河蚌正张着壳晒太阳。有一只鹬鸟,伸嘴去啄河蚌的肉。河蚌连忙把壳合上,紧紧地钳住了鹬鸟的嘴。鹬鸟就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会死。’河蚌也对鹬说:‘今天不放开你,明天不放开你,你就会死!’两个谁也不肯放。渔夫看到了,就把它俩一齐捉去了。现在赵国要去攻打燕国,燕赵两国相持不下,日子久了,双方的力量都消耗得很厉害。我担心强大的秦国成为鹬蚌相争中“渔夫”那样的角色。所以(我)希望大王仔细地考虑考虑。”
32、“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说的有两种动物:鹬和蚌鹬【yù】:长嘴水鸟蚌【bàng】:有贝壳的软体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