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忠是忠于国家,孝是考敬父母,自古以来,忠臣不绝于每个朝代,象苏武牧羊,岳飞刺字,都体现了忠之精神,而孝更是普遍存身于民间世俗,割肉救母,卖身葬父等事例也是屡见不鲜,这些事例说明,忠孝两字已深入脑海,植入骨血,是我国根本传统。
2、随着魏晋文学自觉时代的到来,关于“人”的意识全面觉醒,诗人们对个性的极力张扬,从而使诗文不再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3、敬之:出自《孟子·离娄下》:“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4、定波:出自唐·聂夷中:“白日无定影,清江无定波。”
5、古板守旧保守世传传袭传承秉承继承永续积淀久远保持嗣守祖风述祖恒典惯常惯例惯历
6、常勤:出自清·翟灏《通俗偏·地理》:“汝寻常勤精进,譬如水小长流,则能穿石。”
7、诸如此类,我们可见一首好的诗作并不一定出自于一个文人之手,而反之,一个好的诗作却一定出自于一个情感饱满的人。
8、莹静:出自宋·晁礼:“莹无尘,素娥淡伫,静可数,丹桂参差。”
9、意思说小说不过是小玩意,虽然可以看看,但是价值不高,君子不屑去做。
10、省吾:出自《询子·劝学篇》:“吾日三省吾身。”
11、曹丕所说的“文章”是指那些能治国安邦的书、表、策、疏,至少也是赋、铭、文,而非现代作家的随笔小品,更不是小说。小说,在我国古代是没有地位的。东汉史学家班固《汉书·艺文志》中称小说乃“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并引用孔子弟子子夏的话说:“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
12、终于,陆机大胆否定了汉儒关于诗歌观念中的理念化倾向,破天荒地提出“诗缘情”。
13、思睿:出自《近思录·致知》:“思曰睿,思虑之后,睿自然生。”
14、致君:出自诗句:“致君尧舜上。”
15、经国:出自《典论·论文》:“盖文章者,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16、这一概念最早出自陆机《文赋》中的“诗缘情而绮靡”。
17、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岁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
18、十七帖》中的《蜀都帖》,据考是王羲之写给时任益州刺史周抚的书信。
19、浩然:出自《孟子》:“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20、学思:出自《论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1、更进一步说,这种“情”一定是真情实感,绝非矫揉造作。
22、文章经国之大业语出曹丕《典论·论文》:“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
23、清冰:出自唐·白居易:“火不热真玉,蝇不点清冰。”
24、毅然:出自《朱舜水集》:“毅然特立,有为之土也。”
25、至清:出自古诗歌:“水至清而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26、素月:出自东晋·陶渊明:“白日沦西河,素月出东岭。”
27、先秦时期,人们首先看重的是立德,立功,然后才是立言。在立言中,文学只是经学的附庸,当然不会受重视。两汉以来,文学渐渐摆脱经学的羁绊而独立,但文学家依然处于“俳优博弈”之列。连以文学知名的蔡邕也说:“夫书画辞赋才之小者。”(《后汉书·蔡邕传》)到了曹丕所处的魏晋时代,已被鲁迅称之为“文学的自觉时代”(《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的关系》),文学的地位才逐渐被人承认。曹丕在《典论·论文》中第一次把文学称为“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并对文学的不朽性作了生动的概括:在有限人生中,追求富贵荣华或者及时行乐都是短暂的,只有文章可以名垂于千古,不受时间的限制。
28、诗源情是指诗歌源于情感。
29、优良传统是每个国家的精神财富,我国的优良传统总结起来就两个字,忠和孝。
30、从帖的内容来看,是说王羲之想趁周抚在任期间去游玩正好处于周抚管辖范围之内的汶岭、峨眉。帖中有一句“可得果,当告卿求,恐少人足耳。”其中“恐”字诸家皆释作“迎”。“恐少人足耳”是说彼土山川人迹罕至,所以后面又说如能登临,“实不朽之盛事”。
31、基本介绍
32、释文:省足下别疏,具彼土山川诸奇,扬雄《蜀都》,左太冲《三都》,殊为不备。悉彼故为多奇,益令其游目意足也。可得果,当告卿求迎。少人足耳。至时示意。迟此期真,以日为岁。想足下镇彼土,未有动理耳。要欲及卿在彼,登汶领、峨眉而旋,实不朽之盛事。但言此,心以驰于彼矣。
33、正是因为“诗源情”,武人出身的项羽可以作“力拔山兮气盖世”、刘邦可以作“大风起兮云飞扬”、岳飞可以作“怒发冲冠”、戚继光可以作“封侯非我意”,甚至造反的领袖黄巢也可以作“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34、志逸:出自东晋·陶渊明:“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35、即使明清时期,小说也不过是文人的消遣之作,偷偷摸摸为之,且都不好意思署名。小说地位如日中天,还是近现代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