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心情网-为你提供各类经典名言与文案句子

苏轼 明月几时有优选好句65句

1、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为思念他的弟弟苏子由,也就是苏辙。

2、所以,千年之后,他的丰富和深沉,天真和质朴仍如封存的醇酒,浓香醉人!也许正是一蓑风雨,铸就了一个旷世奇才,一个士大夫心神往的人格典范,一个民间妇孺喜闻乐道的豪士雅客,一个刚直不屈执著风节的政客,一个有着一颗善于解脱的智慧心灵的智者,一个有着一副眼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的善良心肠的赤子!

3、这首中秋词,正是此种宦途险恶体验的升华与总结。“大醉”遣怀是主,“兼怀子由”是辅。对于一贯秉持“尊主泽民”节操的作者来说,手足分离和私情,比起廷忧边患的国势来说,毕竟属于次要的伦理负荷。此点在题序中并有深微的提示。

4、它的意境豪放而阔大,情怀乐观而旷达,完美的体现了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和对人间的眷恋。人如其词,面对挫折多少文人一蹶不振,屈原跳进了汨罗江,李贺蓬头垢面,义山终生郁闷,苏轼却坚持了自己的人格和心志,埋首沉心,和诗词歌赋相依为命,靠灵魂和气度,靠气骨和诗胆,用超然的态度,自身的精神力量和心灵光明让苦难变得黯然无色,他光明磊落,一世坦荡,追求的不是个人的地位和功名,而是处穷而不忘兼济天下之志,超然物外,旷达乐观,身处逆境而能保持心境的安适,超脱于世俗的苦乐和生死之外,追求进入一种超功利、超世俗的自由的精神境界。

5、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

6、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

7、先理解这首词的意思,是苏轼把人生现象与自然现象融为一体,借用月圆月缺的自然现象,表达出了作者虽伤离别,又处以达观的豁达胸怀。苏轼以不能“乘风归去”而感到遗憾,但马上又以“何似在人间”来自己解释;又以“人有悲欢离合”为遗憾,马上又以“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为自解,从而从大自然中得了启示,摆脱了人生苦恼。

8、“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既然如此,何必忧伤,反映了他乐观豁达的清怀。“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他对天下离人的美好祝愿。

9、这首词作于熙宁九年(公园1076年)的中秋佳节之时。熙宁七年—熙宁九年,苏轼在密州当任,也就是今天的山东省诸城。当时一到任苏轼就写下了“今年好风雪,会见麦千堆”的诗句,期盼着农民会有好收成。

10、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11、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12、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13、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14、答苏轼的水调歌头,整首词的语言风格清新,脱俗,仿佛与明月对话,实则是词人在探讨人生意义,抒写内心的美好情怀,不应该算是表达爱国情感的词。

15、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16、下片抒发对兄弟的怀念之情。“千里共婵娟”,也就能做到“不应有恨”了。

17、此词句出自宋朝大诗人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诗中。原词是这样的:

18、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

19、对于这首《水调歌头》历来都是推崇备至。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认为是写中秋的词里最好的一首,这是一点也不过分的。这首词仿佛是与明月的对话,在对话中探讨着人生的意义。既有理趣,又有情趣,很耐人寻味。

20、我背过了

21、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22、“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意思为: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端起酒杯来询问青天。“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全诗介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作者:宋代-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23、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

24、出自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共有95个字)

25、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上阙写望月,既有壮思逸兴,又有脚踏实。表达了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情。

26、上片望月,借明月自喻孤高,下片用圆月衬托别情。开篇排空直入,笔力奇崛,表达了天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出世和入世这样一组矛盾的情境。相比之下,他还是立足现实,热恋人世,觉得有兄弟亲朋的人间生活来得温暖亲切。

27、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译文: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

28、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29、苏轼一生并未退隐,但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却比前人任何口头上或事实上的‘退隐’、‘归田’、‘遁世’本篇属于苏词代表作之一。上片执着人生,下片善处人生,表现了苏轼热爱生活、情怀旷达的一面。词中境界高洁,说理通达,情味深厚,并出以潇洒之笔,一片神行,不假雕琢,卷舒自如,因此九百年来传诵不衰,是历来公认的中秋词中的绝唱。

30、从文中的“兼怀子由”,便可得知。

31、歌随曲韵走,人随季迁行。

32、以美好境界结束全词,与上片结尾“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一样,是积极乐观的。

33、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遗憾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

34、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句诗出自苏轼的词作《水调歌头,中秋》。全诗怀念对象的对象是诗人的弟弟子由,也就是苏辙。词前小序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35、下阙:“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是园”表达他思念弟弟的心情。

36、“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此句的出处为宋朝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全诗共一百一十二个字。全诗如下:

37、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38、因此九百年来传诵不衰。吴潜《霜天晓角》:“且唱东坡《水调》,清露下,满襟雪。”《水浒传》第三十回写八月十五“可唱个中秋对月对景的曲儿”,唱的就是这“一支东坡学士中秋《水调歌》。”可见宋元时传唱之盛。全词意境豪放而阔大,情怀乐观而旷达,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对人间的眷恋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潇洒的风格和行云流水一般的语言,至今还能给人们以健康的美学享受。

39、一方面是对兄弟不能团聚的安慰,同时也是对自己政治遭遇的安慰。《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在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市)时所作。

40、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同时自己得不到的,也会祝福他人都能得到。

41、念奴娇赤壁怀古

42、《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中秋在密州时所作。这首词以月起兴,与其弟苏辙七年未见之情为基础,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又表现出作者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43、冬月冻寒程,耐兮元谋人。

44、这首词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苏轼差知密州。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45、因为世上本来就有很多事情是无奈的,人力不可以改变的,比如月的阴晴圆缺,人的悲欢离合,人又怎能改变呢?此时苏轼和弟弟苏辙是分别的,亦是不能改变的。既然这样,那就希望我们都能长久地望着一轮明月,希望有美好的未来,这样也就足够了。这就是苏轼从自然人事中得出的体悟,使其有了一份豁达的情怀。

46、末了“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两句是说,既然天上回不去,还不如在人间好,这里所谓“人间”,即指作地方官而言,只要奋发有为,做地方官同样可以为国家出力。这样想通了,他仰望明月,不禁婆娑起舞,表现出积极的乐观的情绪。

47、下阙怀人,表达对弟弟苏辙的思念之情,并联想到人间的别离,感叹人生的离合无常,在月的阴晴圆缺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也表现出词人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48、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49、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50、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今天晚上是何年何月。

51、但愿人长久这个词句出自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词。要想知道这个词句表达了作者对什么的宽大胸怀,需要从苏轼创作这首词的时代背景和他当时的生存处境来分析。这首词作于公元1076年,当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职,他的父亲苏洵已在十年前去世,弟弟苏辙(子由)在济南任职。苏轼到密州任职虽然是自请出京,但却是迫于无奈,并非是出于本意。当时宋朝另一位文学大家王安石就任宰相,正在推行新法,但苏轼的许多师友都反对新法,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大部分受到打压,苏轼在京城也受到迫害,为了避难才自请出京,到地方上去做官。苏轼到密州任职时已近不惑之年,宦海沉浮让他有点看破红尘,但理想信念并没有消失,虽仍保持着积极的人生态度,但进取心已经没有那么强烈了。父亲去世以后,苏轼和弟弟苏辙之间的感情变得更加亲近,彼此之间经常有书信来往。苏轼性格豁达,历经磨难之后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书信中经常对弟弟进行开导,让其做事情不要太锋芒毕露,以免被对手抓住把柄惹下事端。苏轼表面上有点及时享乐的意味,实则是明哲保身的一种手段,正是有了这样一种对策,才让他在宦海沉浮中始终能够化险为夷。苏轼毕竟是一个才思泉涌的一代文豪,到哪儿都会表现出过人的天赋,在密州任职时文学方面也多有建树,«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就是在密州时期最杰出的代表词作,作者的情思在词里有充分表达,在这里不作深入分析。秋天的肃杀之气总会让人有一些感伤,甚直会让人想入菲菲,敏感的词人尤其如此。人生总会有这样那样的曲折,但苏轼却并没有放在心上,反而欢饮达旦,这需要宽大的人生胸怀。不管苏轼当天晚上和谁在一起喝酒,也不管他的酒量有多大,通宵畅饮一定会使人大醉。难得的是苏轼醉着仍然保持着清醒,并且写出了一首流传百世的优秀词作。但令人遗憾的是,仲秋月圆之夜把酒言欢,本应是亲人团圆之时,但月圆人不圆,何况心里想的是情同手足的同胞兄弟,自然会让作者心里产生几分感慨,填词一首也就难免的了,否则就辱没了词人的名头。这首词和王维的«九月九曰忆山东兄弟»诗有得一比,相交之下,词中表达的内容更丰富一些,也更能触动读者的心弦。苏轼也多想为朝庭分担一些忧愁,可残酷的现实总是让人无奈,人世的沧桑已经让作者的性格变得老成。到这样的年龄应该把人情世故看透了,不会再产生一些不切实际的幻想。人生匆匆如白驹过隙,功名利禄都是过往云烟,只有生命和亲情才是最重要的,人好了一切都好。人不可能长生不老,但希望自己的年龄活得更大一些,这也是人之常情。连乡野村夫都知道好死不如懒活着,何况是满腹经纶的士大夫阶层,作者自然把生命看得异常珍贵。在仲秋节想起弟弟,可见兄弟之间的感情深厚,两人之间的感情既包含亲情的成份,也包含友情的成份。两人虽然相距不远,但相聚在一起的日子却不是很多,心里自然会生出许多感慨。虽然自己不能把握自己的生命,但是心态好了有可能使生命得到延续。如果真能长命百岁,那是自然赋予的造化,也是自己心里时时刻刻念想的好事。我想这可能就是作者写下但愿人长久这个词句的本意吧。

52、词的上片主要抒发自己对政治的感慨。开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两句,点明饮酒赏月。接下说“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表面上好像是赞美月夜;也有当今朝廷上情况不知怎样的含意。

53、宋代·苏轼

54、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55、怀念弟弟。小序"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说得很清楚。

56、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57、“但愿人长久”一句出于苏轼《水调歌头》,这首词全名为《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我们要想理解此句表达的胸怀,必定要看此词的创作背景。

58、创作背景

59、上阙:“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反映了他在出世与入世中的矛盾挣扎,但是最终选择了入世“何似在人间”。也就说他虽然想逃遁人世间,做陶渊明一样的隐者,还是放弃不了自己的政治抱负。

60、不料,时年就遭到了严重的蝗灾,出现了“秋禾不满眼,宿麦种亦稀”的景象,因此,在任时,苏轼大量的时间都在积极赈灾,虔诚斋戒吃素,为民祈福。当时,因为收成差没有足够的粮食吃,民间就有人把“多余”的孩子扔到街上,于是他就找人收养,由官府每月拿出粮食来补助,由此可以看出,他着实爱民疼惜苍生。

61、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62、落雁霄年乐,听风啸啸鸣。

63、暧欲相可栖,槔酌同龄人。

64、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65、在这句之前他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几句才是他豁达的原因:因为世上本来就有很多事情是无奈的,人力不可以改变的,比如月的阴晴圆缺,人的悲欢离合。此时苏轼和弟弟苏辙是分别的,这是不能改变的。既然这样,那就希望我们都能长久地望着一轮明月,这样也是足够的了。这就是苏轼从自然人事中得出的体悟,使其有了一份豁达的情怀。

上一篇上一篇:圆明园毁灭前的资料精选22句

下一篇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