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心情网-为你提供各类经典名言与文案句子

商鞅立木优选好句62句

1、商鞅“徙木立信”一事,出自《史记·商君列传》。商鞅,原为卫国公子,后仕秦受到秦孝公的重视,两次变法,使秦国很快国富民强,使当时先进的封建制度在秦国得到巩固和发展,促进了秦国政治、经济、军事全面发展,使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为统一六国创造了条件。

2、那男人拿到了五十金。于是,秦国百姓开始相信商鞅颁布的法令是真的。

3、商鞅在开始变法之前,怕百姓不信新法,于是采用了“徙木立信”的小策略: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

4、立木取信是商鞅变法里的故事。

5、商鞅南门立木

6、孝公十三年(前356年)和十九年(前350年)商鞅先后两次实行变法,变法内容为“废井田、开阡陌,实行郡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法”。开始推行革新时,为了取信于民,他派人在城中竖立一木,并告知:“谁人能将之搬到城门,便赏赐十金。”

7、过了两年,秦孝公的君位坐稳了,就拜商鞅为左庶长(秦国的官名),说:“从今天起,改革制度的事全由左庶长拿主意。”

8、有一天在秦国的都城南门外聚集了一些人,他们围着一根木头,议论纷纷,原来是官府公布了一张悬赏告示:谁能把这根三丈长的木头搬到北门?就赏金十两,十两金子,可是普通百姓人家好几年的收入,天下怎能有这么好的事情,大家都不相信,害怕上当受骗,被官府捉弄。看到这种情景,商鞅便将赏金提高到50两,终于有一个人愿意试一试,他觉得闲着也是闲着,运木头也费不了太大的力气,于是将木头扛到了北门,商鞅立即赏了他50两金子。

9、商鞅是先秦时期著名的法家代表人物,然而,他的变法却触犯秦国旧贵族的利益,因而在公元前338年秦孝公死后,被车裂处死,但所推行的新法,却一直沿用下来。

10、商鞅见状,便把赏金加大,说道:“如果有人能把这根木杆扛到北门去,我就赏给他五十两黄金。”商鞅的话音未落,百姓又开始哗然。有人嚷道:“大人真会开玩笑,这么简单的事,哪会赏那么多黄金呢?”现在,人们反而更加怀疑了,谁也不敢去扛那根木杆。

11、过了一会儿,人群中走出来一个人,抱着试试看的态度,说:“我可以把这根木杆扛到北门去。”只见那人蹲下身子,扛起木杆,迈开大步,向北门走去。围观的人们也尾随着他,想看个究竟。那人到达北门后,商鞅立即叫人拿了五十两黄金,交给了他。老百姓纷纷称赞商鞅是守信之人。商鞅以信折服了秦国百姓,他制定的新法颁布后,得到顺利推行

12、秦孝公完全同意商鞅的主张。可是秦国的一些贵族和大臣却竭力反对。秦孝公一看反对的人这么多,自己刚刚即位,怕闹出乱子来,就把改革的事暂时搁了下来。

13、.《商鞅南门立木》的有关诚信名言是那句

14、商鞅此举很快在百姓心中树立了诚信的形象,此后在众人的支持下,他实施的变法使秦国日益强盛,最终统一了天下

15、秦国商鞅不能确定新法令的推行效果能怎么样,于是决定搞一回普法宣传,这就有了著名的辕门立木的故事。

16、商鞅南门立木的故事

17、战国时秦孝公任命商鞅为相,变法图强。商鞅起草了改革法令,怕老百姓不信,就叫人在南门竖一根三丈高的木头,布告百姓:谁能把木头扛到北门,赏十两金。人们议论纷纷,却没有人敢扛。

18、正在大伙儿议论纷纷的时候,人群中有一个人跑出来,说:“我来试试。”他说着,真的把木头扛起来就走,一直搬到北门。

19、通过这件事情,老百姓对官府产生了信任,商鞅接下来的变法改革很快在全国推广开来,由于商鞅的变法,才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最终统一了六国,这就是历史上立木为信的故事,被大家广为流传。

20、围观者都不相信轻易能获得如此高的赏赐,于是商鞅不断提高赏金的分量,当赏金达到50两时,一位壮汉终于忍不住了,他扛起木头走到了北门,事后商鞅果然将赏金递给了他。

21、商鞅在秦国开始改变法律,为了让秦国民众相信,新的法律的权威性。他先做了个测试。在城南门放个木杆子,这木杆子大小一个成年男人拿起来绝对不费力气。他悬赏说,谁把木头搬到城北就给他十金。没有人搬,因为民众觉得这就是骗人的,哪有那么容易的事儿。后来,商鞅一直把赏金加到五十金,才有个男人抱着试试看的目的,把木头从城南搬到城北指定地点。

22、公元前361年,秦国的新君秦孝公即位。他下决心发奋图强,首先搜罗人才。他下了一道命令,说:“不论是秦国人或者外来的客人,谁要是能想办法使秦国富强起来的,就封他做官。”

23、十斤铜是多少钱?直到汉朝的时候,你家有十斤铜,你也就够一中产阶级了。

24、立木取信就是商鞅变法的投石问路。

25、出自《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26、在战国七雄中,秦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比中原各诸侯国落后。贴邻的魏国就比秦国强,还从秦国夺去了河西一大片地方。

27、商鞅起草了一个改革的法令,但是怕老百姓不信任他,不按照新法令去做。就先叫人在都城的南门竖了一根三丈高的木头,下命令说:“谁能把这根木头扛到北门去的,就赏十两金子。”

28、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29、秦国自从商鞅变法以后,农业生产增加了,军事力量也强大了。不久,秦国进攻魏国的西部,从河西打到河东,把魏国的都城安邑也打了下来。

30、商鞅对秦孝公说:“一个国家要富强,必须注意农业,奖励将士;要打算把国家治好,必须有赏有罚。有赏有罚,朝廷有了威信,一切改革也就容易进行了。”

31、孝公十三年(前356年)和十九年(前350年)商鞅先后两次实行变法,变法内容为“废井田、开阡陌,实行郡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法”。开始推行革新时,为了取信于民,他派人在城中竖立一木,并告知:“谁人能将之搬到城门,便赏赐十金。”秦民无人敢信,后加至五十金,于是有人扛起木头搬到城门,果然获赏五十金,从此宣示与开展孝公变法,史称“徙木立信”。北宋王安石,在一首称赞商鞅的诗中以“一言为重百金轻”,来比喻言出必行的重要。

32、战国时期,秦孝公锐意进取,召来魏国的商鞅主持变法。时值天下纷争礼崩乐坏,没有人相信一个魏国人能帮秦国强大,为了树立威信推进改革,商鞅在都城南门外立了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中许下诺言:谁能将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金10两。

33、徙木立信

34、这一举动引来了许多老百姓,他们围在一起议论纷纷。其中一个人说:“这根木杆谁都扛得动,哪儿用得着十两黄金呢?这其中一定有问题!”另一个人说:“大概是跟我们开玩笑吧,不会是真的。”围观的人都认为商鞅的立约不可信,所以无一人去扛木杆。

35、成语“南门立木”和“徙木立信”就是从这里来的。

36、此举取得了民众对商鞅的信心,终于商鞅公布了变法的法令。这个故事也称商鞅立信。

37、过了一会儿,人群中走出来一个人,抱着试试看的.态度,说:“我可以把这根木杆扛到北门去。”只见那人蹲下身子,扛起木杆,迈开大步,向北门走去。围观的人们也尾随着他,想看个究竟。那人到达北门后,商鞅立即叫人拿了五十两黄金,交给了他。老百姓纷纷称赞商鞅是守信之人。商鞅以信折服了秦国百姓,他制定的新法颁布后,得到顺利推行,被称为立木为信。

38、商鞅在国都的集市南门立下一根长三丈的木杆,下令说有人能把它拿到北门去,就赏给十金。——当时“金”指铜,赏十金就是说赏十斤铜。

39、战国七雄中,秦国在经济、军事等各方面都比中原各诸侯国落后。但自从秦孝公即位后,他重用卫国人商鞅变法强国,使秦国一跃成为七国之中最强者。

40、大伙儿你瞧我,我瞧你,就是没有一个敢上去扛木头的。

41、商鞅把赏金提高到五十金,果然有一个人把木头由南门扛到北门。商鞅立马赏金五十,取信于民。这就是立木为信的来历。

42、商鞅在变法前,深知推行新法的困难,为了让老百姓相信自己,他想出了一条妙计。他命人在京城南门立了一根三米长的木杆,发布公告,谁能把这根木杆扛到北门去,就赏十两黄金。

43、三国时期。孙策为J收复父亲的基业,也像袁朮借兵,名为救其家小,却在神亭岭与太史慈大战,因英雄惜英雄。太史慈与孙策约定来投。故仗剑于外,立木为信,到第二日正午。果然见那太史慈应约前来归降。大喜迎入帐中并向众将士,道出了其中缘故

44、秦朝时期,商鞅在秦孝公的领导下主张变法,于是对着一个三丈高的木头承诺如果有人能把它搬到北门就奖励十两,当时正处于战乱时期人心惶惶,大家都不相信会轻松的得到赏金,于是商鞅便把赏金提高到了50两,重金之下必有勇夫,这时一个人就把它搬到北门,商鞅果然赏金50两,于是人们纷纷相信了他,商鞅因此也在百姓面前树立起了威信。

45、不一会,南门口围了一大堆人,大家议论纷纷。有的说:“这根木头谁都拿得动,哪儿用得着十两赏金?”有的说:“这大概是左庶长成心开玩笑吧。”

46、孝公十三年(前356年)和十九年(前350年)商鞅先后两次实行变法,变法内容为"废井田、开阡陌,实行郡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法"。开始推行革新时,为了取信于民,他派人在城中竖立一木,并告知:"谁人能将之搬到城门,便赏赐十金。"秦民无人敢信,后加至五十金,于是有人扛起木头搬到城门,果然获赏五十金,从此宣示与开展孝公变法,史称"徙木立信"。北宋王安石,在一首称赞商鞅的诗中以"一言为重百金轻",来比喻言出必行的重要。

47、秦民无人敢信,后加至五十金,于是有人扛起木头搬到城门,果然获赏五十金,从此宣示与开展孝公变法,史称“徙木立信”。北宋王安石,在一首称赞商鞅的诗中以“一言为重百金轻”,来比喻言出必行的重要

48、不一会,南门口围了一大堆人,大家议论纷纷。有的说:“这根木头谁都拿得动,哪儿用得着十两赏金?”有的说:“这大概是左庶长成心开玩笑吧。”大伙儿你瞧我,我瞧你,就是没有一个敢上去扛木头的。商鞅知道是老百姓还不相信他下的命令,就把赏金提到五十两。没有想到赏金越高,看热闹的人越觉得不近情理,仍旧没人敢去扛。正在大伙儿议论纷纷的时候,人群中有一个人跑出来,说:“我来试试。”他说着,真的把木头扛起来就走,一直搬到北门。商鞅立刻派人传出话来,赏给扛木头的人五十两黄澄澄的金子,一分也没少。这件事立即传了开去,一下子轰动了秦国。百姓说:“左庶长的命令不含糊。”

49、商鞅知道老百姓还不相信他下的命令,就把赏金提到五十两。没有想到赏金越高,看热闹的人越觉得不近情理,仍旧没人敢去扛。

50、事情太简单,赏金太丰厚,反而让围观群众感到很古怪,没人动手去搬。商鞅于是又说:“能拿过去的,赏五十金!”

51、几天之后,商鞅见无人一试,便把赏金提高到五十金。新令一发,又引起一片哗然。但即便在如此重赏之下,仍无人愿意一试,倒是围观和议论者越来越多。最后,终于有一个人矣了出来,将信将疑地说:“我来试一试,给不给赏金无所谓!”结果他轻易地就将木头移到了北门。商鞅见了格外高兴,立即赏了他五十金。商鞅的这一举动,在全国引起了极大的轰动,也在老百姓心中树立起了威信。从此,商鞅的变法措施很快在秦国得以施行。

52、秦孝公这样一号召,果然吸引了不少有才干的人。有一个卫国的贵族公孙鞅(就是后来的商鞅),在卫国得不到重用,跑到秦国,托人引见,得到秦孝公的接见。

53、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准备大力变法。当时,整个中原大地正处于战争频仍、人心惶惶之际,为了树立威信,推进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了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当众许下信诺说: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便赏十金。

54、商鞅立木建信是战国时期发生在秦国国都的一个事件。当时商鞅变法推出新法令,生怕民众不信任,放了一根木头在城墙南门,贴出告示说:如有人将这根木头搬到北门就赏十金。所有民众都不信。

55、商鞅起草了一个改革的法令,但是怕老百姓不信任他,不按照新法令去做,就先叫人在都城的南门竖了一根三丈高的木头,下令说:“谁能把这根木头扛到北门去,就赏十两金子。”

56、这很自然的会让人产生这样一种买彩票的心理:“就是你拿我开涮,我无非也就是白费点力气,万一是真的呢?”于是有一个人拿着木杆到了北门,立刻获得了五十金的重赏。

57、商鞅知道,他的命令已经起了作用,就把他起草的新法令公布了出去。新法令赏罚分明,规定官职的大小和爵位;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免除官差;凡是为了做买卖和因为懒惰而贫穷的,连同妻子儿女都罚做官府的奴婢。

58、此令一出,立即在朝廷内外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没人相信如此轻而易举的事情就能得到如此高的赏赐。所以开始的时候,并没有谁愿意一试。

59、这一举动引来了许多老百姓,他们围在一起议论纷纷。其中一个人说:“这根木杆谁都扛得动,哪儿用得着十两黄金呢?这其中一定有问题!”另一个人说:“大概是跟我们开玩笑吧,不会是真的。”围观的`人都认为商鞅的立约不可信,所以无一人去扛木杆。

60、指通过某种手段树立典型,而使公众信服的行为。

61、直到将赏金提升至五十金时,才有一壮士将木头搬到了北门,商鞅如约赏给了他五十金。

62、商鞅立刻派人传出话来,赏给扛木头的人五十两黄澄澄的金子,一分也没少。

上一篇上一篇:鲁迅先生的简介精选30句

下一篇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