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心情网-为你提供各类经典名言与文案句子

刘备三顾茅庐44句

1、到了这里,你就明白为什么刘备坚持三顾茅庐了吧。

2、这样,刘备会毫不在乎的离去,只能感到自己运气不佳,没有遇到真正的人才。诸葛亮也会安然无恙,或者过他隐居的生活,或者另寻明主。

3、刘备有“指点江山”的雄心壮志,深知成功三要素“天时地利人和”,初期他人单势弱,屡战屡败,虽有关、张两位虎将,并无军师能臣,水镜先生向他举荐诸葛亮,并言得诸葛亮者则可得天下,他深知人才难得!所以“三顾茅庐”,以表他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诚意,苍天不负苦心人,诸葛亮被他的诚心感动!终于出山,为他出谋划策,运筹帷幄,几经周折,建立蜀国,并为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4、三顾茅庐讲述的是刘备带着关羽和张飞三次拜访诸葛亮的故事。刘备听说南阳有一个奇人叫诸葛亮,登门去拜访,结果诸葛亮出游了;第二次刘备冒着大雪再次拜访,诸葛亮去友人家了;第三次刘备拜访,诸葛亮正在家里睡觉,刘备一直等到他醒来,终于得见诸葛亮。

5、刘备第三次去隆中,终于见到了诸葛亮。在交谈中,诸葛亮对天下形势作了非常精辟的分析,刘备十分叹服。

6、东汉末年,刘备攻打曹操失败,投奔荆州刘表。为了日后成就大业,他留心访求人才,请荆州名士司马徽推荐。司马徽说:“此地有‘伏龙’、‘凤雏’,二人得一,可安天下。”刘备多方打听,得知“伏龙”就是诸葛亮,此人隐居在襄阳城西二十里的隆中,住茅庐草棚,耕作自养,精研史书,是个杰出人才,便专程到隆中去拜访。

7、公元206年冬至公元207年春,当时屯兵新野的刘备,三次到南阳邓县隆中(今襄阳隆中)请诸葛亮辅佐。

8、如果刘备三顾茅庐而诸葛亮依然不出山,那么只有一个解释,那就是诸葛亮和刘备的政治理念不同,不肯加入他的阵营。这只能说徐庶眼力有错,不能怨刘备和诸葛亮两人。

9、刘备去世后,诸葛亮秉承刘备遗志,继续出兵伐魏。他在向后主刘禅上的一道奏表中写道:“先帝不嫌臣卑微鄙陋,屈尊枉驾,前后三次亲自登门,访臣于草庐之中……”流露出对刘备给予的知遇之恩念念不忘。

10、三顾茅庐是三国时期的佳话,当年刘备为了请诸葛亮出山,连续三次去造访诸葛亮的宅邸。诸葛亮在感受到刘备的诚意后,和刘备畅谈了自己的想法,这就是著名的《隆中对》。在刘备的诚恳请求下,诸葛亮毅然决定,出山辅佐当时势力最小的刘备。这在诸葛亮的《出师表》中也有描述,诸葛亮写道:

11、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12、那么,诸葛亮就不会那么热情的接待刘备,还和他大谈什么《隆中对》了。那么,以诸葛亮的才能,他会做得比司马懿更高明。他会让刘备感到,自己只不过是一个徒有虚名的人罢了。徐庶的举荐,只是出于友情,而并不了解诸葛亮的真心。

13、二十一世纪最重要的是什么?人才。三国时期最重要的也是人才,蒋介石得一杨永泰轻松逼得红军反围剿失败,削蕃成功。刘备得了诸葛亮才有三分天下。刘备深知了人才的重要性,诸葛亮在战略、战术、军事、政治上都是顶尖人才,卧龙之称不是浪得虚名。同样的形势,战略大师也能走出不一样的路,可以参考四渡赤水时毛主席的指挥,换做另外一个人,结果可能都是灭亡。

14、谋士徐庶向刘备推荐说:诸葛亮是个奇才。刘备为了请诸亮帮助自己打天下,就同关羽、张飞一起去请他出山。可是诸葛亮不在家,刘备只好留下姓名,怏怏不乐地回去。隔了几天,刘备打听到诸葛亮回来了,又带着关羽、张飞冒着风雪前去。哪知诸葛亮又出门出去了,刘备他们又空走一趟。

15、东汉末年,诸葛亮居住在隆中的茅庐里。

16、东汉末年,公元207年至208年。三顾茅庐又名三顾草庐,典出《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东汉末年,汉朝宗亲左将军刘备三顾茅庐拜访诸葛亮,他们的谈话内容即《隆中对》。

17、刘备也曾经感叹,自己寻访山野,想要找到遗贤,可是却一个也找不到。这不是说他找不到人才,而是找不到和他理念相同的人才。他遇到的人才,不是看势力的大小,就是看君主的出身。不是贪图富贵的引诱,就是为了目的不择手段。这样的人才,刘备岂能看得上,而这些人才又岂能看得上刘备?

18、我们可以看到,刘备一生中错过了多少人才。在来到荆州的时候,他手下虽然有关羽张飞这样的武将,却没有安邦定国的文臣。如果说刘备在北方征战半生,居然连一个人才都没有遇到,这未免太牵强了。这是因为,刘备的政治理念和北方那些世家大族的人才不合的缘故。

19、诸葛亮被刘备的诚意和远大抱负所打动,就出山全力帮助刘备建立蜀汉皇朝。

20、席上偶谈蜀汉事,因赋短柱体

21、鸾舆三顾茅庐,汉祚难扶,日暮桑榆。深渡南泸,长驱西蜀,力拒东吴。美乎周瑜妙术,悲夫关羽云殂。天数盈虚,造物乘除。问汝何如,早赋归欤。

22、往事已矣,回首那段往事,依然让人感慨万千。现在时过境迁,诸葛亮三顾刘备而不可得。回想刘备和诸葛亮君臣际会的场面,怎会不让英雄泪沾襟呢?

23、但是,由于有了诸葛亮的辅佐,刘备如鱼得水,开创了自己的三分天下的事业。诸葛亮对于刘备的事业功不可没。更重要的是,在刘备去世之时,诸葛亮接受托孤的重担,为了蜀汉政权的存续,呕心沥血。他将风雨飘摇的蜀汉政权稳固下来,南征蛮中,五次北伐,最终实现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誓言。

24、汉末,黄巾起义,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豫州牧刘备是皇室后代,想重振刘家。他听徐庶和司马徽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得到诸葛亮,就可以得天下。第二天,刘备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恰巧诸葛亮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而回。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风雪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张飞性子急,催着要回去。刘备只得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的意思。过了一些时候,刘备又和关羽、张飞第三次访诸葛亮。到时,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这次谈话即是著名的《隆中对》。

25、刘备三顾茅庐的原因,第一主要是爱才,刘备为招揽人才;第二主要是利用诸葛亮的社会关系。诸葛亮根本不是布衣,他是世家子弟。诸葛亮的关系网在荆州的势力和影响非常大。恰好,那一年,刘表病重,这对刘备在荆州打开局面是大好时机,这就需要当地名门望族的支持,诸葛亮恰好是联络并调动荆州各大势力的人选。

26、直到有人给他举荐了诸葛亮,他才恍如拨云见日,看到了希望。这个举荐诸葛亮的人就是徐庶。刘备信任器重徐庶,对他举荐的人当然也认可。当徐庶说道诸葛亮只能去请,而不能去叫的时候,马上对诸葛亮产生了兴趣。为了自己的理想,也是出于求贤如渴的心情,这才出现了三顾茅庐的故事。

27、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刘备只好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

28、刘备三顾茅庐是在建安十二年(207)。有人向刘备推荐诸葛亮,说他才华过人、智谋深远,如果谁能得到他的帮助,就可以平定天下了。刘备听了很高兴,于是派人打听诸葛亮的消息。为了能得到诸葛亮的帮助,刘备带着丰厚的礼物,在关羽和张飞的陪同下,一起去请诸葛亮,不巧,诸葛亮不在家,刘备只好失望地回去了。有一天,刘备听说诸葛亮回家了,就急忙带着关羽和张飞再一次去拜访刘备冒着雪,走了很远的路,希望能用自己的诚意打动诸葛亮,可是,这一次诸葛亮又没在家。第三次,他们来到诸葛亮家时已经是中午了,书童说,诸葛亮正在午睡。刘备没有打扰他,而是恭敬地站在门口等诸葛亮醒来。诸葛亮醒来后,心里非常感动,邀请刘备到自己的书房讨论国家大事,他们发现俩人有着安汉的目标,于是,诸葛亮决定接受刘备的邀请,帮助刘备建立蜀汉政权。扩展资料: 在东汉,名士、外戚、世家是最有权威的三个身份。只要能得其一就能称霸一方。袁绍兄弟、曹操和孙权就是靠这三个身份中的一个或二个或三个全占而称霸一方。诸葛亮表面上虽是个农夫,实际上却是个名士,甚至是中原世家子弟。周边的亲朋好友要么是荆州的世家子弟,要么是荆襄的名士。诸葛亮有大才大智,却心甘情愿窝在农村当农民,并不是不肯出山成就一番伟业,而是在等一个求贤若渴的贤明诸侯主动抛来橄榄枝,效仿当年吕尚在磻溪钓鱼。诸葛亮在隆中草庐等来不被世人看好的刘备。刘备的志向及谦卑,竟被诸葛亮认同与欣赏,才有后来“鱼水关系”君臣榜样。

29、比如说,刘备在徐州的时候,就遇到了陈登父子这样的人才。刘备曾经对陈登的能力赞不绝口,而陈登也为刘备出了不少主意。可是当陈登一遇到曹操,马上就被曹操给拉拢过去了,并成为曹操的得力助手,帮助曹操夺取了徐州。

30、到了赤壁之战的时候,即使没有诸葛亮,东吴的鲁肃也会前来联系,孙刘联盟依然会结成。因此,刘备的事业依然会自觉不自觉的向跨有荆益的方向走下去。只是没有了诸葛亮的辅佐,刘备的政务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势力发展较慢而已。

31、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豫州牧刘备听徐庶和司马徽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南阳郡邓县隆中、去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回去。

32、刘备三顾茅庐,使诸葛亮非常感动,答应出山相助。刘备尊诸葛亮为军师,对关羽、张飞说:我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33、诸葛亮出山辅佐刘备,是君臣相惜的典型。当时是乱世,各个势力,稍微有头脑的君主都知道人才的可贵。而也正是乱世,也给了人才更多的选择。这就造成不但是君主选择人才,而且还是人才选择君主的局面。虽然刘备对诸葛亮诚心诚意,希望诸葛亮辅佐他,但是诸葛亮也可以选择不辅佐他。

34、但是,刘备的眼力也是很犀利的。如果让他看透了诸葛亮不出山的用心,后果是很严重的。刘备虽然会在表面上做出惋惜的姿态,怏怏不乐的离开。但是,转眼之间,诸葛亮就可能有不测之祸。这也是枭雄的作风,无可奈何。他不可能将人才留给自己的敌手,增加自己事业的阻力。

35、刘备和诸葛亮相见之下,由于意气相投,终于确定了君臣的名分。这中间的功劳应当归功于徐庶。正是徐庶在中间牵线搭桥,才促成了这桩美事。可以说,正是双方的理念相同,徐庶才向刘备举荐了诸葛亮。诸葛亮出山辅佐刘备,在徐庶举荐他的那一刻就已经注定了。

36、刘备三顾茅庐,真的只是爱才吗?非也。

37、而没有了诸葛亮的刘备,事业发展会减慢,这是确定无疑的。不过,刘备在荆州已经收罗了部分人才,徐庶就是一个例子,刘备的实力也在慢慢壮大。诸葛亮在刘备麾下,主要是发挥治理政务的能力,对刘备的军事行动影响不大。

38、时间过得很快,刘备打算三访孔明。三人第三次来到隆中,离草屋还有半里多地,刘备便下马步行。这时,诸葛亮在午睡,为了不打扰他,刘备恭敬地在台阶下等候。张飞见了,很生气,想放火,但没有。

39、此后,诸葛亮成为刘备的主要谋士,帮助刘备东联孙吴,北伐曹魏,占据荆、益两州,北向中原,建立蜀汉政权,形成与东吴、曹魏三国鼎立的局面。

40、过了一段时间,刘备吃了三天素之后,准备再去请诸葛亮。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虚名,未必有真才实学,不用去了。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他捆来。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请诸葛亮。

41、东汉末年,刘备很仰慕诸葛亮的才干,想请他帮助自己统一国家。一天,三人来到隆中,但孔明不在,他们只好失望而归。回到新野,刘备听说诸葛亮回来了,叫人立即备马。到了草屋,书童说诸葛亮被人请走了。三人怏怏而回。

42、三顾茅庐”所指的时期是:东汉末年,公元207年至208年。三顾茅庐又名三顾草庐,典出《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东汉末年,汉朝宗亲左将军刘备三顾茅庐拜访诸葛亮,他们的谈话内容即《隆中对》。

43、他前后一共去了三次,头两次诸葛亮避而不见,第三次才亲自出迎,就在茅庐中和刘备共同探讨时局,分析形势,设计如何夺取政权统一天下的方略。刘备大为叹服,愿以诸葛亮为师,请他出山相助,重兴汉室。诸葛亮深为刘备“三顾茅庐”的诚意所打动,答应了刘备的请求,离开隆中一展自己的政治抱负。

44、刘备起势初期,深知谋臣军师的重要性,好在有徐庶为其出谋划策,也还顺风顺水,徐庶接到母病重消息,要离刘备而去,便推荐了诸葛亮,说卧龙凤趋得一人扶佐就能得天下,所以刘备抱着求贤若渴的心态,亲临隆中,三顾茅庐。

上一篇上一篇:西安夜生活精选20句

下一篇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