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心情网-为你提供各类经典名言与文案句子

秋声赋

1、但是,历来评论者对《秋声赋》褒贬不一,有人认为这篇辞赋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思想价值,也有人认为它只是欧阳修对自己仕途坎坷的喟叹,思想过于消沉,表现的是一种养生全命的悲观思想。

2、以行书为主,但带入了草书,与其平时所写辞赋略略略不同。

3、词类活用]

4、疾风驱急雨,残暑扫除空。

5、在古文中,“赋”一类素以精巧华美著称。中国人向来标榜“含蓄”,讲究“隐而不发”、“藏而不露”、“于无画处见有画”,是以工于机巧的赋不免有囿于形式、空有节律却匮乏内容之嫌。然欧阳修的《秋声赋》独树一帜,虽形式工整巧妙,但特殊在内核充实。全篇运笔潇洒,隐有风雷之气,更于单纯摹物的表象下暗藏忧国忧民的阔大情思,是以超拔出群。

6、诗人将自己献给西风——他理想的物化与寄托——期望借此重振被“生活的荆棘”刺得流血的精神,期望与西风合一,期望利用西风向世界传播自己“枯死的思想”,“唤醒昏睡的大地”,预言严冬后暖春的到来。最后两节因有了个体意识与全诗意象的融合,而显得尤为大气壮美,流露出一种不容置疑的高贵庄严,以及凌驾于一切之上的仁爱与伟大。

7、砭人肌骨(砭,名词作动词,刺)

8、染醉胭脂岭上秋,枫姿流韵舞清流。春华如晓风中旎,颔首低眉应是羞。

9、且大量地使用比喻、对比、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

10、因识炎凉态,都来顷刻中。

11、梧桐叶上雨潇潇,清冷敲阶正寂寥。好趁黄昏涂一梦,落红轻润祭妖娆。

12、从作品可以窥视赵孟頫极其深厚的功力,随心所欲,但不落俗套。

13、处暑后风雨至,随着一阵疾风骤雨,顿时将夏止却未曾退去的暑气一扫而空,秋的清凉顷刻间到来。

14、《秋声赋》较之《西风颂》,少了一丝跳脱灵性,却多了一份现实的重量,意旨也偏于消极。“忍”与“退”大抵是中国的传世精神,让文人多徒发感慨却惧于行动,甚至还要劝解人民选择让步。“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无奈酸楚几近字字滴血,却是打碎了牙也要和血吞。

15、秋波又起漾飞鸿,雁影高天渐渺瞳。何惧凄风兼细雨,青山霜染胜长虹。

16、儿读秋声赋,令人忆醉翁。

17、云端归雁又辞家,嵌入深眸淡淡华。还会新泥春花护,怡然篱畔嗅清茶。

18、百事感其心(感,使动,使....感慨)

19、《西风颂》和《秋声赋》的相异点远远多于相似点。虽然二者皆可解释为“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情”之作,在修辞丰富的大段描写上也颇有异曲同工之妙,然而除此之外,它们从对象的选择到体裁的运用以至蕴含的思想都可谓迥异。

20、如波涛夜惊(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21、秋声赋诗词

22、总之,人们对这篇辞赋的艺术性是肯定的,但是对其思想性却有很大分歧。

23、霜花点缀满山红,倒影清江嵌入瞳。可恨浮波难解意,却将青眼对飘蓬。

24、文字之所以撼动人心,凭恃的正是作者的悯人心念,古今中外莫有不同。篇章之所以传世,原因无非如是。《秋声赋》于此与《西风颂》最为相近,表达方式却大有异趣,这大约就是东西方的细微区别了罢。

25、万物劳其形(劳,使动,使....劳累)

26、《处暑后风雨》

27、清风白羽送新凉,雁字高天已苍茫。染透胭脂枫亦醉,缤纷花锦不同香。

28、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29、【作者】仇远【朝代】宋

30、这是中国文人的秉性。从屈原到杜甫,再到欧阳修,但凡挥毫,决计不离“万民疾苦”这四个字。《秋声赋》中,看似是作者在思考,事实上,却是他在试图引导民众思考——忧从何来,争又何需。文章基调渐趋沉凉,及至最后两句,悲哀之情升至顶点。联想到《荷塘月色》的收尾,朱自清看着顾自熟睡的妻子,独处人生罅隙中的荒寂感瞬息灭顶。天地茫茫、无人理解之郁结孤寂透纸而出,直压得人喘不过气来。

31、茶烟凝露尚盈盈,惊觉波涛鼓浪声。放纵月明千万意,金戈铁马尽横行。

32、《秋声赋》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的名作,是一篇借景抒情的赋体散文,入选了清代吴楚材的《古文观止》,现行的高中语文教材中也有这篇辞赋。

33、与之相比,雪莱的诗作就带了一丝天真的“傻气”,更莽撞也更勇敢,更单纯也更积极。同样的传世之作,有着近似的题材、近似的描写,却体现了生活的两种样貌,与人生的两种态度。所谓“内因决定外因”,该是如此。

34、第一段:作者夜读,被奇特的声音惊动,诧异之,与书童追溯源头第二段:作者通过对秋声的描绘和对秋气的议论,突出秋对万物的强大摧残力量,说明万物盛衰的自然之理,并表达自己对大自然法则的敬畏,为下文做铺垫

35、风将纸糊的窗吹破有了间隙,凉风吹来,扇子就显得无用了。

36、难能可贵的是,《西风颂》并未流于肤浅的铺排,而是在前三节大气磅礴的讴歌后,自然而然将话题由西风转到了“自我”上。诗人从心底发出叹息般的呼喊,将自己的渴望、艳羡与抱负统统寄予西风,他幻想、感叹、请求,像一位虔诚而狂热的骑士,向西风这位强悍的君主宣誓效忠,并心甘情愿奉旨冲锋。

37、雪莱的诗作到底不能免了“浪漫”的俗,用词偏向美好柔软,即便要做西风的使者,他的选择也是“枯叶”、“云雾”、“竖琴”一类温和事物。反观欧阳修,文字精简,通篇氛围却萧索肃杀,金戈之气跃然纸上。这与他们的身份密不可分,雪莱毕竟是诗人,而欧阳修,却是一位浸淫官场数十年的政治家。心肠硬度不同,作品气势自然不可同日而语。

38、欧阳子方夜读书(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39、“秋声”一词,意味可堪细究。从文章内容看,偏指森寒秋风,但比起秋风本身,更强调它所造成的哀声。刘禹锡有云:“自古逢秋悲寂寥”,欧阳修亦不能别出机杼。飒然之感一以贯之,全篇薄凉沉郁,一字千钧。

40、所以是散体赋

41、更应该提到的,应是《秋声赋》在文体上的贡献。注重骈偶铺排以及声律的赋到了宋代以后,由于内容的空乏和形式上的矫揉造作,已经走向没落。欧阳修深明其中之弊,当他的散文革新取得了成功之后,回过头来又为“赋’’体打开了一条新的出路,即赋的散文化,使赋的形式活泼起来,既部分保留了骈赋、律赋的铺陈排比、骈词俪句及设为问答的形式特征,又呈现出活泼流动的散体倾向,且增加了赋体的抒情意味。这些特点也使《秋声赋》在散文发展史上占有了一席很重要的地位。

42、顾名思义,《西风颂》的描写对象是“西风”。从开篇第一句可看出,本诗中的西风专指“秋风”。横扫一切,严酷冷厉,却在摧毁的同时孕育着新生。如同大多数西方诗人——尤其是浪漫主义诗人——雪莱的文字精致华丽,以长篇繁复的辞藻尽情表达自己对西风的敬畏与赞颂,流丽的文字带给人纯粹的美的享受。

43、清露盈盈点翆萝,咏凉漫步驻星河。分明不晓秋多少,梧叶轻划静静波。

44、欧阳子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予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45、从此一点看,雪莱与欧阳修可谓不谋而合,也算是另一种意义上的“英雄惺惺相惜”。正因如此,连着品读这两篇作品会让人有种奇妙的和谐感。不过若仔细思索,不难发现,《秋声赋》比《西风颂》要硬气许多。

46、《秋声赋》运用了比喻、对比的修辞手法来对秋声进行渲染,为我们营造了一幅秋声“悚然”,秋声“异哉”的动人心魄的秋声图。一开始作者就从静到动,令人悚惊的秋夜奇声,营造了一种悲凉气氛。表现初秋悲凉的季节特点。

47、谈到二者最大的差别,当属言志方式。如前所叙,《西风颂》稍似誓词,充满了堪称狂热的理想,仿佛对西风倾诉衷肠,因此诗人的定位处于次位。而《秋声赋》完全不同,作者选择了似倾诉又似呼吁、似慨叹又似教诲的自叙形式,一席话表面虽是说给童子听,实则是说给天下百姓。

48、纸窗嫌有隙,纨扇笑无功。

49、《秋声赋》是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的辞赋作品。此赋作于宋仁宗嘉祐四年秋,欧阳修时年五十三岁,虽身居高位,然有感于宦海沉浮,政治改革艰难,故心情苦闷,乃以“悲秋”为主题,抒发人生的苦闷与感叹。全文以“秋声”为引子,抒发草木被风摧折的悲凉,延及更容易被忧愁困思所侵袭的人,感叹“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也是作者自己对人生不易的体悟。

50、是赵孟頫书写欧阳修秋声赋。

51、四无人声(四,数词作名词,四处)

52、窗外传来儿童读书声,诵读正是欧阳修的《秋声赋》,诗人不禁忆起醉翁,醉翁谓谁?醉翁是: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53、春生秋实(实,名词作动词,结果实)(春、秋,名词作状语,在春天,在秋天)

54、余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洌,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奋发.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

上一篇上一篇:小学生环保手抄报内容精选57句

下一篇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