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心情网-为你提供各类经典名言与文案句子

格物致知的意思,格物致知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引申义吗?

本文目录一览:

格物致知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引申义吗?

格物致知,是通过「格物」而「穷理」。格物穷理,就是观察剖析事理,找出蕴藏其中的道理。 凡事物都蕴藏著事理,只要细心观察,细意剖析,就可以穷究其中的道理,整理成为一套知识。这就是朱熹所说的:「物格而后知致」。 格物致知引申出的,是凡事物皆蕴藏事理,只要细察,必可穷理。

格物致知是什么意思?

“格物致知”是一种哲学思想,始于中国古代,主要强调通过观察和分析物质现象,探究世界本源和真理,以此来增长自我认知和智慧。“格物”指的是对物质世界的研究和分析,通过观察物质现象,对其进行归纳和推理推导,探索万物本质和规律。 而“致知”则指的是通过这种研究和探索,增长自我认知和智慧,领悟事物的真相和实质,达到认识事物、认识自我、认识世界的目的。“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论语》中的一句经典名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强调了人类智慧来源于对自然的观察和理解,这也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重要思想之一。

《大学》里的“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目的是什么啊?

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源于《礼记‧大学》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论述的『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此段。但《大学》文中只有此段提及「格物致知」,却未在其后作出任何解释,也未有任何先秦古籍使用过「格物」与「致知」这两个词汇而可供参照意涵,遂使「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成为儒学思想的难解之谜。《现代汉语词典》2005年发行的第五版将“格物致知”解释为:“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作者解释“四书”中“格物”和“致知”的意思,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这与现代学术的基础实地探察,即实验,恰恰是一致的。但是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于是埋没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 作者以王阳明“格”院子里的竹子为例,说明王阳明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这是儒家传统的看法决定的。

格物致知什么意思?

格物致知是指通过实践考察事物,以此来探究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这一哲学思想最早出现在中国古代的儒家经典《论语》中,是孔子教育弟子的重要方法之一。 其核心思想在于,只有通过实践和不断的思考,才能真正地了解世界和自己,从而达到不断进步和成长的目的。 格物致知所强调的实践和思考,不仅有益于个人的成长,也对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16.中国传统教育里“格物致知,是什么意思?

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书是“四书”。“四书”之二的《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就是说,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用这个名词描写现代学术发展再适当也没有了。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  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使人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就被淹没了。  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理论家王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有一天王阳明要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显然,这位先生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王阳明的观点,在当时的社会环境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儒家传统的看法认为天下有永远不变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从内心领悟到的。圣人知道真理以后,就传给一般人。所以经书上的道理是可以“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的。这种观点——经验告诉我们——是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

怎样理解“格物致知”这个成语的意思?

格物致知 【拼音】: gé wù zhì zhī 【解释】: 格:推究;致:求得。穷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 【出处】: 《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举例造句】: 顾彼西洋以格物致知为学问本始,中国非不尔云也,独何以民智之相越乃如此耶? ★严复《原强》 【拼音代码】: gwzz 【近义词】: 致知格物 【用法】: 作谓语;指研究事物原理而获得知识 【英文】: study natural phenomena in order to acquire knowledge

上一篇上一篇:赤胆忠心的意思,赤胆忠心的意思是什么?

下一篇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