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朗族是中国西南地区历史悠久的一个古老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部及西南部沿边地区,包括保山、临沧、普洱、西双版纳等地。根据2021年的数据,布朗族总人口约为127,345人。
布朗族有自己的语言,属于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崩龙语支,分为布朗和阿瓦两大方言区。他们没有自己的文字,部分人会讲傣语、佤语或汉语,尤其是西双版纳和思茅地区的布朗族,兼通傣语。
布朗族社会历史上经历了原始游群时代、母系氏族公社、父系氏族公社、农村公社和封建领主制等不同社会形态。在解放前,布朗山上的布朗族人还保留着原始公社的残余,而生活在平坝地区的布朗族人,由于受汉族、傣族文化的影响,已进入封建地主经济发展阶段。
布朗族主要从事农业生产,以种植早稻为主,并擅长种植茶树,是著名的普洱茶产地。他们的住房建筑为干栏式竹楼,分上下两层,楼下关牲畜,楼上住人。布朗族村寨通常由几个至十余个同一血缘的家族聚居。
布朗族还保留了许多原始宗教的传统信仰,以及丰富的口头文化,如神话、故事、诗歌、谚语、谜语等。大部分布朗族人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并在节日期间举行各种佛事活动。
布朗族的服饰简朴,男子通常穿对襟无领短衣和黑色宽大长裤,用黑布或白布包头;妇女的服饰与傣族相似,上着紧身无领短衣,下穿红、绿纹或黑色筒裙,头挽发髻并缠大包头。
布朗族的风俗习惯独特,如走路时忌讳与别人擦肩而过,进佛寺要脱鞋,不能吸烟,也不能用手摸佛爷或和尚的肩膀、头顶等。他们的饮食文化也颇具特色,如中午习惯吃冷饭,并用竹节或芭蕉叶盛食物。
布朗族是中国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以其独特的语言、文化和传统习俗,吸引着国内外游客前来探访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