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沟桥,亦称芦沟桥,位于 北京市西南约15公里的丰台区永定河上,是北京市现存最古老的石造联拱桥。该桥始建于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成于明昌三年(1192年),至今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
卢沟桥全长266.5米,桥宽7.5米,最宽处可达9.3米。全桥共有11个桥孔,各孔的跨径和高度均不相等,采用两边桥孔小、依次向中央逐渐增大的韵律设计建筑法,形成了优美的桥型。桥身结构坚固,造型美观,具有极高的桥梁工程技术和艺术水平,充分体现了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桥梁建造的辉煌成就。
卢沟桥的两侧有281根望柱,石栏柱北侧有140柱,南侧有141柱,石栏柱高1.40米,两柱间距约1.8~2.0米,柱头刻着莲花座,座下为荷叶墩。望柱中间嵌有279块高85厘米的栏板,栏板内侧与桥面外侧均雕有宝瓶、云纹等图案。每根望柱上有金、元、明、清历代雕刻的数目不同的石狮,其中大部分石狮是明、清两代原物,这些石狮神态各异,栩栩如生。许多小狮或藏或露,变化万千,难以计算之故,所以自古有“卢沟桥石狮数不清”的歇后语流传。今人统计共有498只。
在桥的两端各设有华表4根,高约4.65米,整体比例十分协调。桥畔两头还各筑有一座正方形的汉白玉碑亭,每根亭柱上有盘龙纹饰雕刻。尤以桥的东端北侧御碑亭的石碑上,刻有清乾隆皇帝御笔亲题的“卢沟晓月”最为知名。桥两头的石狮、碑亭加上华表、栏杆、御碑亭、碑刻等,组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桥头建筑。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在此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宛平城的中国驻军奋起抵抗,史称“卢沟桥事变”(亦称“七七事变”)。中国抗日军队在卢沟桥打响了全面抗战的第一枪,卢沟桥因此成为了中国抗日战争的象征之一。
如今,卢沟桥已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并成为了北京市著名的旅游景点。游客们可以在卢沟桥上感受历史的沉淀和文化的魅力,欣赏美丽的自然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