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的易卜生主义名词解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易卜生式的人道主义
易卜生主义是一种易卜生式的人道主义,它充满了审美的乌托邦伦理道德理想。在易卜生的戏剧创作中,无论是题材的选择、主题的表现、人物的塑造,还是细节的描绘,都凸显了积极的人道主义理想的光辉和强烈的社会批判锋芒。
健全的个人主义
胡适认为易卜生的最可代表19世纪欧洲个人主义的精华,他将易卜生主义概括为“最健全的个人主义”。这种人生观强调个人应当努力成为一个真实纯粹的我,认为只有把自己铸造成器,才能有益于社会。只有铸就了自由独立的人格,才会特立独行,敢向恶势力作战。
现实主义战斗精神
胡适认为易卜生主义还包括敢于反抗社会、反抗传统、反抗市俗偏见的现实主义战斗精神。这种精神在易卜生的许多作品中都有体现,如布朗德牧师高喊“全有或全无”的口号,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牺牲,培尔·金特在“圣洁的女人”索尔薇格的感化下获得新生等。
内向解放与个人主义
胡适还指出,易卜生主义主张人的“内向”解放,树立“健全的个人主义”人生观。这种人生观强调个人的自我实现和独立人格的塑造,反对退让、调和、妥协等不澈底的态度。
综上所述,胡适的易卜生主义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易卜生式的人道主义
健全的个人主义
现实主义战斗精神
内向解放与个人主义
这些思想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对于推动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