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陶宛的历史版图演变经历了从统一到扩张,再到衰落的过程。以下是一些关键的历史节点和变化:
早期历史
1009年:立陶宛地区首次被提及。
1240年:第一代立陶宛大公明道加斯统一了立陶宛各部落,建立了立陶宛大公国,建都维尔纳(今立陶宛首都)。
扩张时期
1251年:立陶宛人接受了基督教洗礼。
1377年:立陶宛利用金帐汗国的内乱,大肆兼并罗斯公国,版图面积从10万平方公里扩张到55万平方公里。
1386年:波兰与立陶宛通过联姻方式结成联盟,共同对付条顿骑士团及对外扩张,立陶宛人皈依基督教。
1466年:立陶宛的版图面积达到历史之最,约有80万平方公里。
衰落时期
15世纪:立陶宛的扩张最终止步不前,与莫斯科大公国的长期战争使其扩张受到阻碍。
16世纪初:立陶宛成为波兰立陶宛联邦的一部分,疆域最大时达到99万平方公里。
1772年、1793年和1795年:俄罗斯、普鲁士与奥地利三次瓜分波兰立陶宛联邦,沙俄夺占的领土约占原波兰领土的62%。
近现代
1918年:立陶宛成为共和国,直到1940年被前苏联占领。
1990年:立陶宛宣布独立,重新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
总结:
立陶宛从13世纪的一个部落联盟逐渐扩张成为欧洲大国,最终在16世纪与波兰合并,并在17-18世纪经历多次领土瓜分。20世纪初,立陶宛独立,但在二战中被苏联占领,直到1990年才重新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