沛公舞剑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史记·项羽本纪》,指的是 项庄在鸿门宴上席间舞剑,企图刺杀刘邦的历史事件。后来,这个成语用来比喻说话和行动的真实意图别有所指。具体来说:
事件背景 :公元前208年,项羽率大军开往咸阳,被刘邦的守军挡住。项伯请刘邦到鸿门赴宴。刘邦到鸿门后,项羽设计让项庄舞剑助兴,意在乘机杀了刘邦。成语含义: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意思是项庄席间舞剑,企图刺杀刘邦,比喻说话和行动的真实意图别有所指。
成语出处:
这个成语出自《史记·项羽本纪》:“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相关人物
项庄:
项羽的兄弟,时为项羽手下的武将。
刘邦:他原是沛县小吏,陈胜吴广起义后,刘邦起兵响应,人称沛公。
故事结果:
项庄舞剑时,项伯也舞剑助兴,百般保护刘邦,最终刘邦在樊哙的帮助下逃离了鸿门宴。
这个成语现在常用来形容某人表面上的行为背后隐藏着其他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