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流放地》是契诃夫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讲述了一个关于流放地的场景和其中的人物。故事梗概如下:
人物介绍
老谢苗:外号叫“明白人”,是一个六十岁上下的老头子,瘦骨嶙峋,掉了牙,但肩膀宽,看上去还挺硬朗。他已经喝得醉醺醺的,口袋里还有半瓶伏特加,害怕屋里的伙计们跟他讨酒喝。
年轻鞑靼人:谁也不知道他的名字,是个二十四五岁的年轻人,生病了,脸色苍白,一副愁苦的病容,看上去像个孩子。他正在讲述他的家乡辛比尔斯克省如何好,家里的妻子多么漂亮聪明。
其他人物:另外三名摆渡工人待在小木屋里。
环境背景
地点:故事发生在一个流放地,具体地点是萨哈林岛附近的一个河岸。这里环境荒凉,河水冰冷,河岸上只有水和粘土,四周一片黑暗和寒冷。
时间:故事发生在复活节过后,河面上还有流冰,天气潮湿阴冷。
情节发展
对话:老谢苗和鞑靼人坐在篝火旁,鞑靼人讲述他的家乡和家里的妻子,而老谢苗则喝醉了酒,口袋里还有半瓶伏特加。他们讨论了流放地的艰苦生活,老谢苗试图安慰鞑靼人,说他会习惯这里的生活。
场景描述:故事通过他们的对话和周围环境的描写,展现了流放地的凄凉和残酷。河水汩汩作响,冰块撞击驳船的声音,以及远处烧草的火光,都让人感到一种压抑和绝望。
主题
流放地的苦难:通过描写流放地的艰苦生活,契诃夫揭示了苦役犯和流放犯所遭受的悲惨命运。这里没有天堂,只有无尽的苦难和绝望。
希望与适应:尽管环境恶劣,但鞑靼人仍然怀念家乡,而老谢苗则试图用酒来麻痹自己的痛苦。故事表达了人在极端环境下的生存意志和对美好回忆的执着。
总的来说,《在流放地》通过简洁而深刻的描写,展现了流放地的残酷现实和人物的内心世界,反映了契诃夫对苦难和人性的深刻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