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在回答为什么还要不断学习的问题时,用一个大圆和一个小圆作比喻。他说,小圆代表他已经知道的知识,大圆代表未知的知识。由于大圆的周长大,他感到自己的未知更多,因此会更加努力去探索。
霍金
尽管身患渐冻症,无法行走和说话,霍金依然顽强地工作和生活。他在1985年动了一次穿气管手术,从此完全失去了说话的能力。但霍金并没有放弃科研,他努力写出了著名的《时间简史》,探索宇宙的起源,直到生命的最后一秒。
苏轼
苏轼年轻时已是学识渊博,但有一天他在书房门上贴了一副对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他的父亲苏洵担心他过于自大,于是在对联前加了“发愤”和“立志”两个字,提醒他要保持谦虚和继续学习的态度。苏东坡看到后感到惭愧,从此虚心学习,最终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匡衡
匡衡小时候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凿通了邻居家的墙,借着偷来的烛光读书。他的勤奋好学最终感动了邻居和汉元帝,被推荐成为郎中,迁博士。
屈原
屈原小时候不顾长辈反对,躲在山洞里偷读《诗经》,经过三年苦读,他熟读了305篇《诗经》,最终成为一位伟大诗人。
范仲淹
范仲淹从小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省吃俭用,最终成为伟大的文学家。他坚持简朴的生活习惯,不接受富家子弟的馈赠,以磨砺自己的意志。
钱锺书
钱锺书在1929年以外语和国文第一名的成绩考取清华大学,尽管数学只考了15分,但他的总分在清华大学正式录取的174名男生中位列第57名。他靠国学和英文的优异表现被录取,显示出他对学习的执着追求。
这些故事都告诉我们,学习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无论一个人已经取得了多大的成就,都应该保持谦虚和好奇心,不断追求新的知识和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