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心情网-为你提供各类经典名言与文案句子

优选三顾茅庐刘备第三次去拜访诸葛亮的译文【

三顾茅庐刘备第三次去拜访诸葛亮的译文

1、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豫州牧刘备听徐庶(三国时著名谋土)和司马徽(三国时著名谋士)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现今湖北襄阳县)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来帮助他替国家做事。

2、三顾茅庐【解释】:顾:拜访;茅庐:草屋。原为汉末刘备去南阳郡邓县隆中聘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3、①(诸葛亮)身高八尺,每每把自己比作管仲、乐毅,当时的人没有谁赞同的。②此人只可亲自去拜见,不可屈其志节而招致,将军应当枉屈大驾,亲自登门拜访他。③想伸张正义于天下,但才能谋略浅薄短陋,因此屡次被挫败。

4、《三国志》是一部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国别史。其中,《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共六十五卷。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年),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六十年的历史。作者是西晋初的陈寿。

5、②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6、“顾”是“拜访”的意思。三顾茅庐是《三国演义》中刘备为请诸葛亮出山,三次到诸葛亮的茅屋拜访,最终以诚心打动诸葛亮出山的故事。

7、意思就是三次亲自拜访。三国刘备为了夺取天下亲自到诸葛亮住的茅庐地方进行拜访。诚心实意,最后感动了诸葛亮出山协助刘备建立了蜀国。

8、刘备当年在新野,兵微将寡,求贤若渴,三顾茅庐,请出了诸葛孔明,从此大展宏图,联吳抗曹,席卷荆襄,收取西川,夺取汉中,终于有了抗衡吴魏的资本。

9、第三次,刘备再去的时候,首先是择吉斋戒,沐浴更衣,态度就变了,很端正。然后走到卧龙岗的时候,下马步行,再走到草堂跟前,拱立阶下。说先生在午睡,不要打扰,不要打扰,刘备就在这儿等,一等再等。

10、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一匡天下,不以兵车。正而不谲,其德传称。

11、D.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

12、D(诚:如果。)

13、顾是拜访的意思。

14、赐与庙胙,命无下拜。

15、C.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

16、常用释义

17、这个顾的意思是到的意思。或者是看的意思,这里也是请的意思,请诸葛亮出山,因此看中了这个人才来了多次见诸葛亮,表示诚意

18、诸葛亮见到刘备有志替国家做事,而且诚恳地请他帮助,就出来全力帮助刘备建立蜀汉皇朝。

19、看望,拜访。三顾就是三次拜访,也可以表示多次拜访。

20、三顾频烦天下计古今情

21、诸葛亮:少有大才,自比管仲,乐毅,谋定而思动,希望自己闻达于诸侯、留名在青史,于茅庐中等待刘备,最终两个达成协议双双把家还。

22、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转回去。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看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刘备只得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

23、(选摘自《三国志》,题目为编者加)

24、C.此殆天所以资将军。殆:大概

25、对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26、当时刘备驻扎在新野县,徐庶去拜见他,刘备很器重徐庶。(徐庶)对刘备说:“诸葛亮是隐居尚未显露才能的人,将军是否愿意见他?”刘备说:“你让他和你一起来吧。”徐庶说:“此人只可亲自去拜见,不可屈其志节而招致,将军应当枉屈大驾,亲自登门拜访他。”因为这样刘备就亲自拜见诸葛亮,一共去了三次,才得以相见,刘备于是屏退其他人说:“汉朝倾覆颓败,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致使皇上(汉献帝)出奔到许,被曹操所控制,我不衡量自己的才德和能力。想伸张正义于天下,但才能谋略浅薄短陋,因此屡次被挫败,一直到今天。但我的志向仍然没有停止,您说一说我该想出什么办法呢?”诸葛亮说:“自从董卓以来,豪强一个接一个的兴起,占据州或郡的人不计其数。曹操和袁绍相比,名气微小且兵众少,但曹操竟能攻克袁绍,从弱小变为强大,不光靠天时,也有人的谋算在里面。现如今曹操已拥有百万之众,挟持天子而号令天下,这确实不能与之争锋;孙权占据江东,到现在已经历了三代,国家险阻且人民依附,贤达有才能之人被任用,这可以作为援助而不能谋取;荆州北面靠着汉水和沔水,利益直到南海,在东面与吴郡和会稽郡相连,此乃施展军事才干的地方,但其主人(刘表)不能守持,这大概是上天用来资助您的,将军您是否有意夺取下来呢?益州地势险要,肥沃的土地方圆千里,此乃天府之国,汉高祖(刘邦)凭借它而成就了帝业。(当地刺史)刘璋愚昧软弱,张鲁在北虎视,(益州)人民生活殷实国库丰盈,但(刘璋)不知抚恤爱护百姓,有智谋和才能的人希望得到明君来治理国家,将军您既是皇室后裔,且诚信和义气著称于四海,聚合招揽英雄,思贤若渴,假使占据了荆州和益州,凭借那里的险要地形,在西与戎人交好,在南安抚越人,对外结好孙权,对内整治政事,天下局势一旦有变化的时候,则命令一个上将率领荆州之兵前往宛县、洛阳,将军您亲自率领益州之兵出秦川,天下百姓谁敢不箪食壶浆来迎接将军?如果真像这样,那么王霸之业就可以完成了,汉室亦可以复兴了。”刘备说:“好!”于是与诸葛亮的交情日渐亲密,这引起关羽和张飞不高兴了,刘备向他们解释说:“我得到孔明,就好像鱼得到了水,希望你们不要再说了。”关羽和张飞才停止了抱怨。

27、“三顾茅庐”的意思:

28、③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獗。

29、动回头看;看。

30、刘备两次去求见诸葛亮他都不肯出山来帮助自己,准备再去一次。关公说:兄长两次亲自去见他,也太过于殷勤,想是那诸葛亮有虚名,但其实也只是一个无用之人吧,所以故意不见你。大哥何必一定要见他!

三顾茅庐刘备第三次去拜访诸葛亮的译文

31、D(D项中“以”都表示修饰,介词。A项中①是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②为定语后置的标志,助词。B项中①意思是“凭借”,介词。②意思是“通过”,介词。C项中①是表示并列的连词,可以翻译成“并且”。②是表示转折的连词,可以翻译成“但是”。)

32、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33、【文学常识积累】

34、A.①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35、诸葛亮在中国应该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容貌甚伟,当其高卧隆中之时,就志存高远,待时而动,以图指点江山,其三分天下之说令今人为之汗颜,“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更成为臣子的典范。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也已成为万载流传的佳话。

36、三顾茅庐中顾的意思是拜访,亲临的意思,是三国时刘备起事后,身边缺少谋略性人才,听说新野有隐居高人,诸葛亮,于是刘备带关羽,张飞兄弟三人,三次拜访诸葛亮,请其出山助其成就大业,现在也被用来表示礼贤下士和求贤若渴,体现对知识人才的尊重。

37、A(当时的人并不认同他有管仲、乐毅的才干。)

38、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前出师表中写过三分天下,是北伐前写给后主刘禅的表章,原文如下:臣亮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机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小爱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盛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39、曹操势力大盛,形成了“三分天下”的局面。后来,曹操、刘备和孙权三方势力对峙,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被称为“三分天下”。

4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41、刘备骂道:“不得无礼!”今天我与云长去(关羽)张飞说:“两位哥哥都去,我怎么能不去。刘备有告诫他:”去后,不得无礼!张飞

42、玄德访孔明两次不遇,欲再往访之。关公曰:“兄长两次亲往拜谒,其礼太过矣。想诸葛亮有虚名而无实学,故避而不敢见。

43、张飞:从当时的话“量此村夫,何足为大贤;今番不须哥哥去;他如不来,我只用一条麻绳缚将来”就可以看出是一个莽撞之人。

44、①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45、【知识考查】

46、译文:我本来是平民百姓,在南阳务农亲耕,只想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诸侯之中扬名显身。先帝不因为我身份卑微、见识短浅,而委屈自己,三次去我的茅庐拜访我。

47、《三国演义》第一回中有“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之句,意为大势之下,分裂久了必定会重新合并,而合并久了也必然会分裂。

48、过了一些时候,刘备吃了三天素,准备再去请诸葛亮。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一个虚名,未必有真此才实学,不用去了。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地捆来。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访诸葛亮。

49、“三顾茅庐”的“顾”的意思:拜访。

50、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日:“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若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羽、飞乃止。

51、三顾茅庐的人物形象:

52、②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

53、B.至于今日。

54、诸葛亮字孔明,琅邪阳都人也。汉司隶校尉诸葛丰后也。父,字君贡,汉末为太山郡丞。亮早孤,从父玄为袁术所署豫章太守,玄将亮及亮弟均之官。会汉朝更选朱皓代玄。玄素与荆州牧刘表有旧,往依之。玄卒,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甫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55、“三顾茅庐”的故事:

56、B.刘备在新野期间,徐庶向他推荐了诸葛亮,说此人必须亲自拜见,刘备于是亲自三顾茅庐,得以认识了诸葛亮。

57、顾是探访的意思,还有舍不得的延伸意思。刘备三顾茅庐,求贤若渴,被拒两次而心有不甘,也反应出了对诸葛亮的才智的期盼和留恋。所以。顾即是探访,有是舍不得。

58、三顾茅庐,是成语,典故出自三国时期诸葛亮所作的《出师表》。该典故讲述了公元207年冬至公元208年春,当时屯兵新野的刘备,带着大将关羽、张飞,三次到南阳郡邓县隆中诸葛草庐请诸葛亮出山辅佐的故事。此后传为佳话,渐成典故。

59、原文:周西伯昌,怀此圣德。三分天下,而有其二。修奉贡献,臣节不隆。崇侯谗之,是以拘系。后见赦原,赐之斧钺,得使征伐。为仲尼所称,达及德行,犹奉事殷,论叙其美。

60、这个句子后来成为了“三分天下”的典故,也是描述三国时期三方(魏、蜀、吴)争夺天下的局面。

三顾茅庐刘备第三次去拜访诸葛亮的译文

61、意思是三顾茅庐探讨天下的大事,一番行为感动世人。出自:现代董必武先生的对联原文:三顾频烦天下计,一番唔对古今情。译文: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探讨天下大计,一番行为感动了世人。这句话的意思是三顾茅庐探讨天下的大事,一番行为感动世人。是题诸葛亮的一副对联。以表达对诸葛亮的器重!

62、D.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诚:确实

63、C.①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

64、《蜀相》中第三、四句的景物描写起的作用是:表面写美丽的景物,但美丽的景物却反衬祠庙的荒凉,诸葛亮身后被人冷落。自、空两个虚字是此联之眼,其作用有二:一是感叹碧草娇莺无人赏玩,显出英雄长逝,遗迹荒落;二是惋惜连与英灵作伴的草木禽鸟不解人事代谢,不会凭吊那位伟大的古人。自春色空好音的叹息,流露出对诸葛亮的深沉悲痛,表达了作者的哀伤。  原文:  《蜀相》  唐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注释  ⑴蜀相:三国蜀汉丞相,指诸葛亮(孔明)。题下有注:诸葛亮祠在昭烈庙西。  ⑵丞相祠堂:即诸葛武侯祠,在现在成都,晋李雄初建。  ⑶锦官城:成都的别名。柏(bǎi)森森:柏树茂盛繁密的样子。  ⑷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hǎo)音:这两句写祠内景物。杜甫极推重诸葛亮,他此来并非为了赏玩美景,“自”“空”二字含情。是说碧草映阶,不过自为春色;黄鹂隔叶,亦不过空作好音,他并无心赏玩、倾听。因为他所景仰的人物已不可得见。空:白白的。  ⑸三顾频繁天下计:意思是刘备为统一天下而三顾茅庐,问计于诸葛亮。这是在赞美在对策中所表现的天才预见。频烦,犹“频繁”,多次。  ⑹两朝开济:指诸葛亮辅助刘备开创帝业,后又辅佐刘禅。两朝:刘备、刘禅父子两朝。开:开创。济:扶助。  ⑺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jīn):出师还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就先去世了,常使后世的英雄泪满衣襟。指诸葛亮多次出师伐魏,未能取胜,至蜀建兴十二年(234年)卒于五丈原(今陕西岐山东南)军中。出师:出兵。  译文  何处去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  碧草照映台阶自当显露春色,树上的黄鹂隔枝空对婉转鸣唱。  定夺天下先主曾三顾茅庐拜访,辅佐两朝开国与继业忠诚满腔。  可惜出师伐魏未捷而病亡军中,常使历代英雄们对此涕泪满裳!  赏析:  这首七律《蜀相》,抒发了诗人对诸葛亮才智品德的崇敬和功业未遂的感慨。全诗熔情、景、议于一炉,既有对历史的评说,又有现实的寓托,在历代咏赞诸葛亮的诗篇中,堪称绝唱。  古典诗歌中常以问答起句,突出感情的起伏不平。这首诗的首联也是如此。“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一问一答,一开始就形成浓重的感情氛围,笼罩全篇。上句“丞相祠堂”直切题意,语意亲切而又饱含崇敬。“何处寻”,不疑而问,加强语势,并非到哪里去寻找的意思。诸葛亮在历史上颇受人民爱戴,尤其在四川成都,祭祀他的庙宇很容易找到。“寻”字之妙在于它刻画出诗人那追慕先贤的执著感情和虔诚造谒的悠悠我思。下句“锦官城外柏森森”,指出诗人凭吊的是成都郊外的武侯祠。这里柏树成荫,高大茂密,呈现出一派静谧肃穆的气氛。柏树生命长久,常年不凋,高大挺拔,有象征意义,常被用作祠庙中的观赏树木。作者抓住武侯祠的这一景物,展现出柏树那伟岸、葱郁、苍劲、朴质的形象特征,使人联想到诸葛亮的精神,不禁肃然起敬。接着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茵茵春草,铺展到石阶之下,映现出一片绿色;只只黄莺,在林叶之间穿行,发出宛转清脆的叫声。  第二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所描绘的这些景物,色彩鲜明,音韵浏亮,静动相衬,恬淡自然,无限美妙地表现出武侯祠内那春意盎然的景象。然而,自然界的春天来了,祖国中兴的希望却非常渺茫。想到这里,诗人不免又产生了一种哀愁惆怅的感觉,因此说是“自春色”、“空好音”。“自”和“空”互文,刻画出一种静态和静境。诗人将自己的主观情意渗进了客观景物之中,使景中生意,把自己内心的忧伤从景物描写中传达出来,反映出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透过这种爱国思想的折射,诗人眼中的诸葛亮形象就更加光彩照人。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第三联浓墨重彩,高度概括了诸葛亮的一生。上句写出山之前,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隆中对策,指出诸葛亮在当时就能预见魏蜀吴鼎足三分的政治形势,并为刘备制定了一整套统一国家之策,足见其济世雄才。下句写出山之后,诸葛亮辅助刘备开创蜀汉、匡扶刘禅,颂扬他为国呕心沥血的耿耿忠心。两句十四个字,将人们带到战乱不已的三国时代,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下,刻划出一位忠君爱国、济世扶危的贤相形象。怀古为了伤今。此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国家分崩离析,人民流离失所,使诗人忧心如焚。他渴望能有忠臣贤相匡扶社稷,整顿乾坤,恢复国家的和平统一。正是这种忧国思想凝聚成诗人对诸葛亮的敬慕之情;在这一历史人物身上,诗人寄托自己对国家命运的美好憧憬。  诗的最后一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咏叹了诸葛亮病死军中功业未成的历史不幸。诸葛亮赍志以殁的悲剧性结局无疑又是一曲生命的赞歌,他以行动实践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誓言,使这位古代杰出政治家的精神境界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产生使人奋发兴起的力量。  这首诗分两部分,前四句凭吊丞相祠堂,从景物描写中感怀现实,透露出诗人忧国忧民之心;后四句咏叹丞相才德,从历史追忆中缅怀先贤,又蕴含着诗人对祖国命运的许多期盼与憧憬。全诗蕴藉深厚,寄托遥深,造成深沉悲凉的意境。概言之,这首七律话语奇简,但容量颇大,具有高度的概括力,短短五十六字,诉尽诸葛亮生平,将名垂千古的诸葛亮展现在读者面前。后代的爱国志士及普通读者一吟诵这首诗时,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特别是一读到“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二句时,不禁黯然泪下。  在艺术表现上,设问自答,以实写虚,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结构起承转合、层次波澜,又有炼字琢句、音调和谐的语言魅力,使人一唱三叹,余味不绝。人称杜诗“沉郁顿挫”,《蜀相》就是典型代表。  本诗借游览古迹,表达了对诸葛亮雄才大略,忠心报国的赞颂,以及对他出师未捷而身先死的惋惜。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65、刘备:当时曹操基本已经统一了中国北方,剑指荆州,刘备能三顾茅庐其实也是迫不得已,但其人善忍又有谋略,在荆州待了六年听了别人的意见放下皇叔的身份去茅庐中以师带之三寻看见。刘备比较爱才,为了找到一个好的谋臣,不惜三顾茅庐,给当时的他留下了很好的名声,是个爱才的君主,为以后人才的归顺打好了基础。

66、左顾右盼瞻前顾后回顾

67、A.而智术浅短,遂用猖獗。

68、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69、【参考译文】

70、兄何惑于斯人之甚也!”玄德曰:“不然,昔齐桓公欲见东郭野人,五反而方得一面。况吾欲见大贤耶?”张飞曰:“哥哥差矣。量此村夫,何足为大贤;今番不须哥哥去;他如不来,我只用一条麻绳缚将来!”

71、关羽:三顾茅庐中关羽虽然很不屑诸葛亮,又为刘备而感到气愤和无奈,但却一直隐忍下来,不像张飞那样抓狂,这说明了关羽高傲却顾大局。

72、您好,《三国演义》第一回:“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73、D.刘备自得诸葛亮以后,关系日渐亲密,引起了关羽和张飞的不满,经过刘备的一番解释,才得以化解了关、张的不满情绪。

74、到时,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诸葛亮见到刘备有志替国家做事,而且诚恳地请他帮助,就出来全力帮助刘备建立蜀汉皇朝。“三国演义”把刘备三次亲自敦请诸葛亮的这件事情,叫做“三顾茅庐”。

75、意思:顾:拜访,比喻对信赖的人诚心诚意地一再邀请或拜访、请教。

76、孔子所叹,并称夷吾,民受其恩。

77、齐桓之功,为霸之首。

78、【内容导读】

79、C.诸葛亮认为刘备应先占据荆州,然后以此为根据地,夺取益州,进而安抚诸夷,结好孙权,才有三分天下的可能。

80、一旦天下形势发生了变化,就派一员上将率领荆州的军队直指中原一带,将军您亲自率领益州的军队从秦川出击,老百姓谁敢不用竹篮盛着饭食,用壶装着酒来欢迎将军您呢?如果真能这样做,那么称霸的事业就可以成功,汉室天下就可以复兴了。”

81、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82、D(D项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都是“贤德有才能”。A项在本文中的意思是“颠覆,被挫败”,B项在本文的意思是“一直到现在”,C项在本文的意思是“聚合招揽”与现代汉语的“大权独揽”意思不同。)

83、诸葛亮字孔明,是琅邪阳都人。汉元帝时的司隶校尉诸葛丰的后代,诸葛亮的父亲叫诸葛,字君贡,是泰山郡的副长官。诸葛亮在很早的时候父亲就死了,叔父诸葛玄被袁术推荐去担任豫章太守,诸葛玄就带着诸葛亮及亮的弟弟诸葛均前去上任,正赶上汉朝另选朱皓代替诸葛玄。诸葛玄平素与荆州守牧刘表有旧交情,因此前往投靠刘表。后来诸葛玄也死了,诸葛亮就亲自耕作自食,喜欢作《梁甫吟》之类的歌谣。(诸葛亮)身高八尺,每每把自己比作管仲、乐毅,当时的人没有谁赞同的,只有博陵人崔州平和颍川人徐庶与诸葛亮相交好,认为确实是这样。

8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5、玄德叱曰:“汝岂不闻周文王谒姜子牙之事乎?文王且如此敬贤,汝何太无礼!今番汝休去,我自与云长去。”飞曰:“既两位哥哥都去,小弟如何落后!”玄德曰:“汝若同往,不可失礼。”飞应诺。

86、【答案点拨】

87、刘备说:“好!”从此与诸葛亮的关系一天天亲密起来。关羽、张飞等人不高兴了,刘备劝解他们说:“我有了孔明,就像鱼得到水一样,希望你们不要再说什么了。”关羽、张飞于是不再说什么了。

88、B.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遂:竟,最终

89、②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90、“三顾茅庐”是指三次邀请某人,并到茅庐(简陋的房屋)拜访的故事。出自《三国演义》,讲述了诸葛亮三次邀请刘备,最终刘备应邀拜访,共商大计。其中“顾”是邀请的意思,“茅庐”则是指诸葛亮的住所,意味着诸葛亮为了邀请刘备,不惜以自己简陋的房屋为地点。这个故事成为中国文化中的经典典故,表达了诚信、重情义、重感情等价值观念。

三顾茅庐刘备第三次去拜访诸葛亮的译文

91、A.诸葛亮很早的时候就失去了父亲,亲自耕种自食,好为《梁甫吟》,自比于管仲、乐毅,当时的人认同他有管仲、乐毅的才干。

92、答:将军既是皇室的后代,而且声望很高,闻名天下,广泛地罗致英雄,思慕贤才,如饥似渴,如果能占据荆、益两州,守住险要的地方,和西边的各个民族和好,又安抚南边的少数民族,对外联合孙权,对内革新政治;

93、刘备却说:不,想当年齐恒公想见东郭野人,不怎样却很有涵养,何况,我今日是去见一位贤人?(贤人一般指有能力的人)张飞说:哥哥不必如此麻烦,他只是一个村夫,哪有那么厉害,今天哥哥不必去,他要是又不来,我就用一根麻绳把它捆来。

94、“三顾茅庐”原为汉末刘备拜访诸葛亮的故事。刘备曾三次访聘诸葛亮,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打天下(茅庐:草房)。后人用“三顾茅庐”来比喻诚心实意地一再邀请。该成语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宾语;多含褒义。

95、D.①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96、“三顾茅庐”的出处:

97、A.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致:招致

98、B.①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99、②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

100、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101、小白不敢尔,天威在颜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