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心情网-为你提供各类经典名言与文案句子

三国故事12个小故事

三国故事12个小故事

1、挥泪斩马谡。

2、诸葛亮舌战群儒。

3、七擒孟获。

4、华容道义释曹操。

5、六出祁山。

6、张辽800人破孙权10万大军(数据夸张,但却是以少胜多,而且非常少)。吓的附近小孩晚上哭,大人一说“张辽来了”就立马不哭了。镇守合肥期间,就是最后病重快死了,东吴都不敢来攻了。不过合肥那地形也好,东吴渡江来打,那是背水,稍有不甚就玩完,张辽又是大将。

7、草船借箭。

8、三英战吕布。

9、舌战群儒。

10、刘备得蜀后,听从法正建议,无汉中则蜀中不保,三巴不振。果断出兵一年半时间破汉中,黄忠更是斩了有西凉之壁之称的夏侯渊(当然,跟当时曹操国中有乱有关系,法正的智谋在汉中之战中有关键性作用,还有孔明的后方供给)

11、三顾茅庐,草船借箭,火烧新野,舌战群儒,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舌战群儒;智激周瑜;草船借箭;智算华容;三气周瑜;豪杰三结义;三英战吕布;北海救孔融;煮酒论英雄;跃马过檀溪;三顾草庐;携民渡江;征吴赏六军;陆逊营烧七百里;刘先主遗诏托孤儿取西川;智取汉中;巧布八阵图;安居平五路;七擒孟获;六出祁山壁之战

12、赤壁之战。

13、曹操败后逃樊城,曹仁在江陵残兵跟周瑜斗了一年,还差点射杀周瑜,要不是甘宁攻下夷陵,谁知道曹仁会坚持到什么时候。

14、白帝城刘备托孤。

15、诸葛亮七擒孟获。

16、官渡之战。

17、空城计。

18、曹操进入冀州,要继续攻打北逃辽东的袁氏,然而郭嘉因水土劳顿等原因英年早逝,死前留有遗计,曹操以此定了辽东。

19、吕布辕门射戟。

20、长坂坡单骑救主。

21、温酒斩华雄。

22、姜维九伐中原剩多败少,孔明手下除了魏延以为能独当一面的就姜维王平了,而姜维综合能力更强。一生最大的败笔就是放弃了魏延和王平为汉中太守的防御策略,丢了汉中。结果闹的只能死守剑阁。

23、曹操煮酒论英雄。

24、邓艾偷渡阴平,绵竹更是以疲兵绝地一站攻破成都屏障绵竹关,杀诸葛瞻,诸葛尚父子(诸葛瞻要是不出站,死守绵竹,估计邓艾要活活饿死),围成都,灭了蜀汉。有谋略有过人胆识,邓艾是了不起。

25、董卓死,李傕郭汜准备遣散部众,贾诩赶来说应团结攻长安,结果王允死,吕布陈宫逃,此人一句话加速进入三国时代。

26、羊祜伐吴,被陆抗所阻,两人虽为两军统帅却惺惺相惜,陆抗病重时,羊祜甚至排人送药过来。这份胸怀让人叹服。羊祜我觉得被人低估了,荆州与东吴共享长江天堑,若真是因为孙皓昏庸这一个原因是立不住的。不战让对方士兵士气涣散,甚至来投,这大局观相当了得,最后破吴没什么悬念了。

27、董卓之乱。

28、三国演义20个小故事:

29、关羽拔军北上,水淹七军,斩庞德,擒了曹操外臣第一的于禁,破樊城围襄阳,震惊华夏。曹操想迁都避之,被司马懿劝止。又是曹仁,跟关羽过招。(曹仁是唯一一个跟周瑜和关羽这两大史诗级别的名将过招没有输的)

30、刘备为夺荆州,举国之兵攻打,以连营之计打陆逊(这招是很高明的,不过夷陵那地势不适合连营),却在夷陵猇亭被陆逊火烧连营。忧愤而死。陆逊当时年轻,又是孙策的女婿(这层关系就使多数部将不服),能镇住甘宁、韩当、周泰等几朝老将实属不易,能忍,手腕也硬,而且有过人智谋。

三国故事12个小故事

31、计夺定军山。11.虎牢关三英战吕布。

32、关羽千里走单骑。

33、三顾茅庐。

34、曹操望梅止渴。

35、挟天子以令诸侯。

36、隆中对。11,刮骨疗毒。

37、诸葛亮借东风。

38、诸葛亮.草船借箭。

39、关羽温酒斩华雄。

40、赤壁公瑾羽扇纶巾,一把火少了曹操,三国的局面逐渐清晰,也是周瑜生涯的巅峰之作。赤壁全算给周瑜一个人我也没觉得有啥不妥,电视里太能吹孔明了。曹操流泪感叹“郭奉孝在,孤何至于此”。

41、刘、关、张.桃园三结义。

42、三国演义中的16个故事,有赵子龙单骑救主,三顾茅庐,桃园三结义,刘备借荆州,青梅煮酒论英雄,三英战吕布,借东风,火烧连环船,诸葛亮舌战群儒,失街亭,空城计,挥泪斩马谡,草船借箭,三气周瑜,关云长单刀赴会,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水淹七军。

43、青梅煮酒论英雄。

44、桃园三结义2.草船借箭3.单骑救主4.辕门射戟5.温酒斩华雄6.官渡之战7.舌战群儒8.三顾茅庐9.三英战吕布10.空城计11.草船借箭12.火烧赤壁13.蒋干中计14.败走麦城15.白帝托孤16.白衣过江。

45、蒋干盗书。

46、刘备三顾茅庐。

47、官渡曹操灭袁绍,许攸有关,但靠的是郭嘉的智谋和荀彧的后方供给才支持到许攸来投。这一战三国时代拉开了序幕。

48、桃园三结义。

49、鞭打都邮。

50、三结义,长坂坡,失街亭,空城计,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火烧连营,火烧搏望,七擒孟获,六出祁山,甘露寺,蒋干盗书,草船借箭,借东风,落凤坡,五丈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