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梁刺股
孙敬:汉朝人,晚上学到深夜,为了避免打盹,用绳子拴头发挂在房梁上,称为“悬梁”。
苏秦:战国时人,为了防止打盹,用锥子刺大腿,称为“刺股”。
囊萤映雪
车胤:东晋人,因家境贫寒无法买油灯,夏天晚上捉萤火虫放在袋子里借光读书。
欧阳修
四岁时父亲去世,家境贫寒,无钱供他读书,靠母亲在沙地上写画教他写字和诵读古人的篇章。成年后,无书可读,便到读书人家借书抄写,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地读书,从小写的诗、赋文字就非常有成人水平。
宋濂
故事未详细描述,但宋濂也是因家境贫寒而刻苦读书,最终成为著名学者。
鲁迅
提倡博采众家,硬着头皮读难懂的书,直到读懂为止。他还提倡在泛览的基础上选择喜爱的书深入研究,并注重观察与实践相结合。
高尔基
对书感情独深,爱书如命。房间失火时,他首先抱起书籍,为了抢救书籍险些被烧死。他说:“书籍一面启示着我的智慧和心灵,一面帮助我在一片烂泥塘里站起来。”。
华罗庚
有一种猜读法,不是从头到尾读,而是先闭目静思,猜想书的谋篇布局,再打开书验证自己的猜想。这种方法节省了读书时间,并培养了他的思维力和想象力。
匡衡
因为家里很穷,白天干活,晚上读书。买不起蜡烛,就在墙上凿了个小洞,借用邻居家的光线读书。最终感动了邻居,借到更多书籍。
诸葛亮
读书方法是“观其大略”,注重知识的全面性和开拓性。
爱因斯坦
从小就有刻苦自学的习惯,11岁读完通俗科学读物,12岁自学欧几里得几何,13岁自学康德哲学。他重视哲学阅读,并在物理学方面取得重大成就。
苏东坡
采用“各个击破”的读书法,每读一遍理解和消化一个问题,反复读以达到事事精通。
邴源
三国时期魏国人,因家境贫寒而刻苦读书,感动私塾先生免费教他,最终成为有学问的人。
贾岛
以苦吟著称,著名的“推敲”典故源于他。
朱买臣
汉朝人,为了维持生活每天上山砍柴,背着柴一边走一边看书。
李密
隋朝人,小时候给人家放牛,每天带几本书挂在牛角上,趁牛吃草时读书。
这些故事都展示了名人们刻苦读书的精神和方法,值得后人学习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