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由来
端午节,又称龙舟节、五月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其起源有多种说法,其中最为广泛接受的是纪念屈原的说法。屈原是春秋时期楚国的诗人和政治家,因忠诚于国家而被后人尊敬。在楚国与秦国的争霸中,屈原提出联齐抗秦的策略,但遭到贵族的排挤和诋毁,最终被流放。在流放期间,屈原创作了《离骚》等不朽诗篇,表达了他忧国忧民的情感。后来,人们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划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等活动,以此来纪念屈原。
教师节由来
教师节的设立是为了肯定教师对教育事业所做的贡献,并提高社会对教师职业重要性的认识。在中国,尊师重教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早在西周时期就有“弟子事师,敬同于父”的说法。
1931年:教育家邰爽秋、程其保等人建议设立教师节,提议将6月6日定为教师节,并在南京中央大学举行了庆祝活动。
1939年:国民政府将8月27日孔子诞辰定为教师节,但未广泛实施。
195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废除了6月6日的教师节,将教师节与“五一”国际劳动节合并纪念,但效果不理想。
1985年: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决定将每年的9月10日定为中国的教师节,以体现新学年伊始的气象。
教师节的设立标志着教师职业在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得到了正式认可。这一天,学生和社会各界会通过各种方式表达对教师的尊敬和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