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做好政治监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聚焦“两个维护”,把准政治监督方向。坚守政治定位,监督推动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坚持“第一议题”抓学习、“第一遵循”抓贯彻、“第一政治要件”抓落实,确保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得到贯彻执行。
心系“国之大者”,聚焦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作出的改革部署和相关具体任务安排,对黄河重大国家战略、“三新一高”、优化营商环境等重点工作,因时因势调整监督重点,实行台账式管理、清单式监督、项目化推进。
严明政治纪律,靠前监督、主动发现在谋划重点规划、执行重大决策、落实重大任务、推进重大工作中出现的政治偏差,坚决防止搞“政绩工程”“面子工程”、增加基层负担等行为,严肃查处政治上的“两面人”,坚决纠治“低级红”“高级黑”。
坚持精准发力,提高政治监督质效。政治监督是具体的、实践的,必须抓住要领、盯住关键,在见人见事中体现力度、深度。压实政治责任,认真履行监督专责,以“四责协同”机制为抓手,综合运用参加会议、谈心谈话、调研检查、听取汇报等方式,强化压力传导,推动党委主体责任、书记第一责任人责任、班子成员“一岗双责”和纪委监督责任贯通协同、一体落实。
紧盯“关键少数”,深化运用以“红脸出汗”问题清单谈心谈话、“以案促廉”警示谈话、重大问题专题约谈和政治家访为主体的“三谈一访”工作制度,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抓早抓小、防微杜渐。
突出落实重点任务,做细政治监督。坚持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的政治,聚焦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乡村振兴等重大任务,围绕落实全面从严治党、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新部署新要求,立足实际找准监督切入点,重点看政策落地情况、责任落实情况、群众评价情况,严防做选择、搞变通、打折扣等问题。
从严压实责任,做实政治监督。抓住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牛鼻子”,健全完善各负其责、统一协调的管党治党责任格局和制度机制,对行业性、系统性、区域性重点问题开展整治,推动党委(党组)主体责任、书记第一责任人责任、纪委监委监督责任贯通联动、一体落实。
完善发现问题机制,及时发现政治偏差。纪检监察机关要立足监督职责,建立政治监督重点事项清单,细化监督重点和工作举措,健全发现问题、纠偏整改、处置问责、常态长效闭环机制,并进行动态管理、限期办结、督查问责,适时组织开展整改情况“回头看”,防止“一查了之”。
加强纪律监督、监察监督、派驻监督、巡察监督统筹衔接,健全完善信息相互反馈、问题线索及时移交、监督成果有效运用的工作机制,实现政治监督无缝衔接。
创新监督方式,借助大数据、信息化等科技手段,实现动态监测、实时监督,构建纪检监察监督、巡视巡察监督同审计监督贯通融合、各负其责的政治监督格局,实现监督效果1+1>2,推动政治监督更加具体化精准化常态化。
通过以上措施,可以有效提升政治监督的效果,确保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得到贯彻执行,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