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至1954年间,苏联发生了一些重要事件,以下是其中的一些关键点:
苏联共产党启动新的地区发展计划
1954年,苏联共产党启动了新的地区发展计划,大量工人前往伏尔加、乌拉尔、西伯利亚以及远东和哈萨克斯坦等地区以前未耕种的土地,在那里开垦种植。那一年,世界上第一座工业核电站也在苏联第一个科学城奥布宁斯克启动。
斯大林逝世一周年
1954年3月5日,斯大林逝世一周年纪念日,成千上万的人聚集在列宁陵墓前,斯大林的遗体就安放在那里,直到1961年。陵墓的正面一直刻有斯大林的名字。
克里米亚半岛归属权的变更
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苏联的一个重要决策引发了俄罗斯和乌克兰之间的长期矛盾。这项决定是在1954年由当时的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提出的,并于当年8月被苏维埃最高苏维埃通过。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二战结束后,原本属于波兰的一部分领土(包括今天的西乌克兰地区)被划给了苏联,而在乌拉尔山脉以东的部分土地则回到了苏联控制下的一些共和国手中。为了平衡这种划分方式,在1954年的全苏大会上,赫鲁晓夫提出了将克里米亚半岛从俄联邦转移到乌克兰加盟共和国的建议。此提案一出立即引起了广泛争议,因为克里米亚对于俄罗斯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特别是其黑海舰队总部就设在那里。此外,由于历史原因,许多克里米亚居民也对移交给乌克兰表示不满。然而,考虑到政治因素以及试图缓和与南斯拉夫等周边国家的关系,赫鲁晓夫坚持推进了这一提议。随后在同年八月份,苏共中央委员会通过了一项决议,宣布自即日起把克里米亚归属权归还给乌克兰。这标志着这片拥有丰富旅游资源、军事价值重大的区域从此成为“乌克兰的地盘”。
苏联试图加入北约
1954年2月,克里姆林宫在柏林外长会议上提出的泛欧集体安全条约被西方列强否决后,苏联人开始游说加入北约,虽然苏联预计会被拒绝,但莫斯科认为这是一个双赢的提议。苏联外交部长莫洛托夫在一份写给尼基塔·赫鲁晓夫的备忘录中写道,北约的组织者很可能会对苏联政府的这一步骤作出消极反应,并提出许多不同的反对意见。因此1954年,当苏联向北约成员国发出意向书时,人们重新燃起了缓和紧张局势的精神。苏联人认为,如果他们的前反希特勒盟友被允许加入北约,那么北约的侵略本性对世界和平的威胁就会小得多。
赫鲁晓夫的改革
1953年3月5日,斯大林因脑溢血病逝于莫斯科,赫鲁晓夫掌握了权力,成了苏联的掌舵人。赫鲁晓夫掌权后,彻底扭转了苏联这艘大船的方向,不再寻求强烈的对抗,它寻求的是和平发展,和平共处。对内,赫鲁晓夫实行"去斯大林化",批判了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强调集体领导的重要性,改革了苏联的经济体制,试图打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提倡党内民主,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这些事件对苏联的政治、经济和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标志着苏联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一系列重大转变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