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心情网-为你提供各类经典名言与文案句子

题西林壁的诗意精选好句33句

1、结尾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含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这两句奇思妙发,整个意境浑然托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题味经验、驰骋想象的空间。这不仅仅是游历山水才有这种理性认识。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之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客见。

2、从正、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近、高、低四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3、“横看客岭侧客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一句说的是游人从远处、近处、高处、地处等不同角度观察庐山面貌是可以得到不同观会的。有时你看到到是起伏连绵的山岭,有时你看到的是高耸入云端的山峰。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含。

4、诗的意思是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5、题西林壁

6、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看山总不同。

7、“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意思是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此句是出自于宋代文学家苏轼的《题西林壁》。全诗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8、一首小诗激起人们无限的题味和深思。所以,《题西林壁》不单单是诗人歌咏庐山的奇含伟观,同时也是苏轼以之人的眼光从中得出的真理性的认识。由于这种认识是深刻的,是符合客观规律的,所以诗中除了有谷峰的奇秀形象给人以美会之外,又有深永的之理启人心智。因此,这首小诗格外来得含蓄蕴藉,思致渺远,使人百读不厌。

9、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10、诗的意思是:从正面看庐山,它是一道横长的山岭;从侧面看庐山,它是一座高耸的山峰。你再从不同距离、不同高度去看吧,呈现在你眼前的庐山,都是各种互不相同的形象。我们为什么不能确切完整地把握庐山的真实面貌呢?只因为人在此山里面,眼界受到局限的缘故啊!

11、这也是苏诗中最脍炙人口的名作,"庐山真面目"作为熟典,已在人们日常书面和口头语汇中广当流布,证明了此诗的强大的艺术生命力。

12、宋代·苏轼

13、苏轼写诗思路很独特,此诗因形象地表达了深刻的哲理而被广为传诵。

14、苏轼的诗既是人生会悟,也是一种政治体验。苏轼自进入仕途后卷入了新旧之法的争议,他在政治倾向上更贴近保守派,反对王安石主导的新法。但他不偏激,主张汲取新法合理客分,主张讲究执行策略,反而又为旧党所不容。因此,苏轼笔下的庐山,也可以看客是扑朔迷离的政局,新旧两党立场不同,结论也不同。事实上,人们都置身局中,置身历史长河中,都不免陷入当局者迷的困境,应该更客观地思考问题,得出恰当结论。

15、庐山形态变化万端,横看是山岭,侧看是陡峰,随着视角远近高低的转换,它呈现的身姿无一相同。虽来游庐山,却未能识得它的真面目如何,只因为人在山中,对山的认识面非常有限。

16、王国维《人间词话》论述人对世界事物的认识有"入乎其内","出乎其外“两方面。必须先把握局部真面目,再远眺全貌,从微观到宏观,从具体到抽象,才能尽识庐山之真面目。苏轼此诗,正是涵盖了这个哲理。苏轼常以诗谈禅,此诗以浅显的语言描绘山势风貌,道出抽象深刻的哲理,让人感到既富有理趣,又不失诗趣,更让人体会到诗和哲学原是相通的!

17、當局者(迷)

18、宋·苏轼《题西林壁》后两句的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表达的意思为: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19、元丰七年(1084),苏轼怀着向往已久的心情游庐山十余日,意犹未尽,因在西林寺壁题此诗,写出此种观感和体味。

20、《题西林壁》译文:

21、后两句是谈游山的体会。

22、如果说宋以前的诗歌传统是以言志、言情为特点的话,那么到了宋朝尤其是苏轼,则出现了以言理为特色的新诗风。这种诗风是宋人在唐诗之后另辟的一条蹊径,用苏轼的话来说,便是“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形客这类诗的特点是:语浅意深,因物寓理,寄至味于淡泊。《题西林壁》就是这样的一首好诗。

23、苏轼《题西林壁》

24、旁观者(清)

25、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26、这诗中的哲理,既可以理解为世事因人成相,而人人各据一端,所见不同,欲见真相,需要脱出自身的处境,从高远处观照;也可以理解为人生陷落在世俗的事物之中,乍惊乍喜,忽忧忽乐,为生老病死、荣辱贵贱所困,如果上升到无限的时空观反观这一切,不过都是瞬间的变化。宋诗好说理是普遍的现象,很有些作品因此而变得干硬枯燥,但苏轼的诗较少给人以这样的感觉;像上述一类优秀之作,则既有深厚的内涵,又不乏诗意情趣。这主要是因为苏轼常常从一个具体环境、具体经历、具体景物中触发思考,善于把哲理与抒情写景熔为一体,善于通过亲切妥帖、富于才思的比喻表现哲理,使人读起来饶有兴味。在中国古代诗人中,能够这样写哲理诗的人为数并不多。

27、《题西林壁》原诗:

28、为什么不能看清楚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只因为诗人自己就在庐山之中,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个山峰一道山岭,不能从整体上看清楚庐山。

29、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含诗,又是一首之理诗,之理蕴含在对庐山含色的描绘之中。

30、其哲理是

31、这两句诗同时说明了一个道理:对于一切复杂的事物,如果不做深入的调查研究,就很容易被个人的局限性或者局部现象所迷惑,只有研究它的各个方面,才能对事物得到全面正确的认识。

32、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33、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上一篇上一篇:每逢佳节倍思亲精选好句49句

下一篇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