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感,也称为“移觉”,是一种修辞手法, 通过形象的语言使不同感官的感觉相互沟通、交错,实现感觉的转移。具体来说,通感技巧将本来用于描述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从而增强语言的表达力和审美情趣。
通感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比喻的通感 :通过比喻将一种感觉用另一种感觉来描述。例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里,清香是嗅觉上的感觉,而歌声则是听觉上的感觉,通过比喻将两者联系在一起。形容的通感:
直接将一种感觉用于形容另一种感觉。例如,“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这里,“闹”字用于形容春天的气息,实际上是将听觉的感觉转移到视觉。
通感技巧的运用能够突破语言的局限,丰富表情达意的审美情趣,并增强文采的艺术效果。它通过感觉的相互沟通,使难以言传的感受变得具体可感,从而引发读者的丰富联想。
示例分析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里将嗅觉的“清香”转移到听觉的“歌声”,形成了通感的效果。
宋祁的《玉楼春》
“红杏枝头春意闹。”
这里用听觉的“闹”来表现视觉感受,形象地描绘了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
宗璞的《紫藤萝瀑布》
“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
这里将嗅觉的“香气”转移到视觉的“浅紫色”,使无形的香气变得有形且具有色彩。
通过这些例子可以看出,通感手法在文学作品中非常常见,并且能够有效地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