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的评价观主要旨在改变传统评价方式,建立更加全面、科学、有利于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教学改进的评价制度。具体而言,新课改的评价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评价具有发展性功能
新课改认为评价应是一种发展性评价,不仅要关注结果,更要关注过程,从而促进被评价者的不断发展。在评价中,要注重评价方法的科学性,评价内容的全面性,以及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充分发挥评价的发展性功能。
评价注重被评价者的主体性
新课改强调评价应注重被评价者的主体性,尊重被评价者的人格尊严,激励被评价者的自信心和创新精神。评价中要鼓励被评价者自主、积极地参与评价活动,在评价过程中提高其主体性。
评价内容综合化
新课改认为评价内容应具有综合性,将被评价者的整体表现作为评价的重要方面,注重评价被评价者多方面的能力和素质。同时,评价内容要综合化,不仅要关注学科知识的评价,还要关注被评价者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评价。
评价方式多样化
新课改认为评价方式应多样化,将评价方式多元化,注重评价方式的多样化,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如考试、作业、项目报告、口头评价、面试等,从而更好地评估被评价者的能力和水平。
评价标准分层化
新课改强调关注被评价者之间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同需求,促进其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和发展的独特性。学生评价在一致的基本要求和统一标准下,应当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因人施评,分层要求、分类推进,并要进行反映每个学生各自特点的典型特色评价。
评价目的的转变
新课改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因此评价的目的不再仅仅局限于知识的掌握程度,而是更加关注学生能力的提升和个性的发展。具体而言,评价的目的应包括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发展个性特长和提升教育质量。
评价内容的多元化
新课改提倡教师、学生、家长、管理者共同参与到评价过程中,重视知识以外的综合素质的发展,尤其是创新、探究、合作与实践等能力的发展,适应人才发展多样化的要求。
评价方式的创新
新课改背景下,传统的纸笔测试逐渐被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所取代。创新的评价方式包括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自我评价、互评等,追求科学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
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新课改强调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即评价不仅由教师进行,还应包括学生自评、互评、家长评价等,以获得更全面的评价信息。
更注重评价过程
新课改认为评价过程与结果同样重要,应注重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有机结合,及时反馈学习进展,帮助学生不断调整学习策略。
综上所述,新课改背景下的评价观是一种全面、科学、发展性的评价体系,旨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的教学改进和课程的整体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