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节的由来可以追溯到多个历史时期,并经历了多次变更。以下是教师节的主要历史沿革:
1931年
由教育界知名教授如邰爽秋、程其保等发起,拟定每年6月6日为教师节,并发表《教师节宣言》,提出改善教师待遇、保障教师工作、增进教师修养三项目标。虽然这个教师节没有被当时的国民党政府承认,但在全国各地产生了一定影响。
1939年
国民党政府决定另立孔子诞辰日8月27日为教师节,并颁发了《教师节纪念暂行办法》,但当时未能在全国推行。
1951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和中华全国总工会共同商定,将5月1日国际劳动节也作为教师节。然而,由于各种原因,这个教师节实际上逐渐销声匿迹。
1982年
教育部党组和全国教育工会分党组联合提议,以马克思的诞辰日5月5日为教师节。
1984年
北京师范大学的钟敬文、启功、王梓坤、陶大镛、朱智贤、黄济、赵擎寰等联名,正式提议设立教师节。教育部党组和全国教育工会分党组提交报告,建议将9月10日定为教师节。
1985年
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决议,确定每年的9月10日为中国的教师节。这一决定标志着教师节的正式确立,旨在表彰和尊重教师在教育事业中的重要贡献,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
总结:
教师节的设立是为了肯定教师为教育事业所做的贡献,并提高全社会对教师职业的重视和尊重。现代意义上的教师节主要与中国近现代的教育发展和社会变迁紧密相关。1985年9月10日,中国正式设立教师节,成为教师们自己的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