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的风俗习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礼节习俗
满族非常注重礼节,对老辈三天行一次小礼,五天行一大礼。在路上遇到不相识的老人,要鞠躬问好。
少辈每隔三天要给长辈打千请安,隔五天见长辈得叩头,打千的形式男女有别,男人哈腰,右手下伸左手扶膝,似抬物状,女人双手扶膝下蹲。
远方亲友相见,不分男女皆行抱腰接面大礼。
婚嫁习俗
满族旧时婚姻重视门第,盛行早婚和娶大龄女。这与旗内男子当兵出征,希望早育子女有关。
贵族官宦人家,盛行指婚,多由朝廷指定结婚对象,一般旗人也有由族长指婚的情况。
清代宫廷的“选秀”,是为皇帝及亲王选妃,一般限定在八旗三品官内部遴选。
饮食习俗
满族人喜欢吃熏肉、腌制的鱼肉和泡菜等食物。在特定的节庆和重要场合,满族人还会准备饺子和馄饨等传统的汤面食品。
满族饽饽是满族人最喜欢的粘食,有“满族饽饽”之称,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栗子面窝窝头”。
满族菜肴中,比较有特点的是吃肉大典、白肉酸菜血肠、火锅、酸汤子等。
服饰习俗
满族人的服饰高雅华丽,男子常穿长衫、马褂或袍子,并佩戴华丽的玉佩、冠冕等装饰品。女子则穿着绣花的旗袍、长袍或长裙,并佩戴珠宝首饰、玉佩等。
过去满族男人冬季穿长袍,有的加外衫,套马褂,穿皮、棉、毡单脸厚底鞋,戴毡帽头,三块瓦狐皮或羊皮皮帽,春、夏、秋三季穿长衫,外套单夹马褂,内穿汗褟、背心。
女子冬穿棉旗袍、套坎肩,春、秋穿夹旗袍,罩坎肩,普遍加绦子(右开襟)襟上,袖口镶五颜六色的双绦子。梳旗头、戴耳套、穿棉、单带脸勾云、绣花厚底鞋。
居住习俗
满族早期多依山傍水而居,以方便和适应他们的生产生活习惯。
满族农村房屋正房一般为三间或五间,坐北朝南便于采光,均在东端南边开门,形如口袋,俗称“口袋房”,便于聚暖。
节日习俗
满族有许多传统的节日,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在这些节日里,他们会参加游行、舞蹈、歌曲演出等民俗活动,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祈愿。
颁金节是满族“族庆”之日,1989年10月,在丹东“首届满族文化学术研讨会”上,正式把每年的12月3日定为“颁金节”。
上元节即正月十五日,俗称“元宵节”,满族也有元宵挂彩灯和吃元宵的习俗。
走百病是满族妇女的节日,一般在正月二十日,当晚妇女们三五成群,结伴远洲,或走沙滚冰,或嬉戏欢闹,叫做“走百病”。
添仓节是每年正月二十五,满族农村家家讲究煮黏高粱米饭,放在仓库,用秫秸棍编织一只小马插在饭盆上,意喻来年丰收。
丧葬习俗
满族对于丧葬有着特殊的习俗,在葬礼上,民众会为逝者进行祭祀,丧家会摆放香烛、水果、鲜花等供品,同时进行舞蹈和歌唱等祭奠活动。
葬礼后还会进行祭扫等仪式,以表达对逝者的尊敬和思念。
满族丧葬中,有“烧饭”之习俗,即将祭祀饮食之物尽焚之。
这些风俗习惯反映了满族人的文化传统和生活习惯,对于了解民族文化和历史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