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长,生于龙门(今陕西省韩城市,另说今山西省河津市),是西汉时期的 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他是司马谈之子,曾任太史令,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
《史记》全书130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包括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四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在遭受宫刑后,忍辱负重,继续著史,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史记》不仅是一部历史著作,也是一部文学作品,其文笔生动,叙事引人入胜,对后世影响极大。司马迁在《史记》中强调人事对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以宏观的时间观察、分析社会变迁及其规律性。此外,《史记》具有“实录”精神,体现在对历史上明君贤臣、忠臣良将的赞颂上,颂所当颂,无需夸滥美之词,对历史发展进程及历史事件的客观评价,不为王者讳、不为尊者讳,还体现在对儒学末流的讥讽和批判上。
司马迁的生平、遭遇以及对后世的影响,构成了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他的故事激励了无数后来者,成为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坚持真理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