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调解和法院判决是解决纠纷的两种不同法律程序,它们在性质、目的和效果上有明显的区别:
性质
法院调解:是在法院主持下,双方当事人通过协商、谈判达成一致意见,并由法院出具调解书的一种诉讼外的纠纷解决方式。
法院判决:是法院在审理案件过程中,根据事实和法律,对双方当事人的争议问题作出具有法律效力的裁决,是一种诉讼内的纠纷解决方式。
目的
法院调解:旨在通过协商、谈判,使双方当事人达成和解协议,从而解决纠纷,避免进一步的诉讼。
法院判决:旨在依法裁决双方当事人的争议问题,维护社会公正和法律秩序。
效果
法院调解:一旦调解协议达成并经法院确认,即具有法律效力,双方当事人应当履行协议内容。如果一方不履行协议,另一方可以申请法院强制执行。
法院判决:一旦判决作出并生效,即具有强制执行力,当事人必须履行判决内容。如果一方不履行判决,另一方可以申请法院强制执行。
适用条件
法院调解:适用于双方当事人自愿参与,并在平等、自由的基础上进行协商,达成解决纠纷的协议。
法院判决:适用于法院在审理案件后,根据事实和法律作出具有法律效力的裁决。
意志体现
法院调解:主要体现双方当事人的意志,是人民法院依法对双方当事人自愿达成的协议的确认。
法院判决:体现的是人民法院的意志即国家的意志。
法律效力发生时间
法院调解:调解书经双方当事人签收后,即具有法律效力。
法院判决:第一审判决只有在上诉期过后,当事人不上诉的情况下才发生法律效力。
文书格式
法院调解:采用书面形式,即调解书的形式,并应当写明诉讼请求、案件的事实和调解结果。
法院判决:也采用书面形式,即判决书的形式,内容详实,包括案件的事实、理由、法律依据和判决结果。
总的来说,法院调解和判决都是解决纠纷的法律程序,但调解注重协商和解,判决则注重依法裁决。当事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需求选择合适的解决方式。调解达成协议后,调解书具有与判决书同等的法律效力,包括强制执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