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的故事发生在东晋时期,具体为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的三月初三。当时,王羲之邀请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位文人雅士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举行修褉活动。修褉是古人在暮春三月于溪水边所进行的一种祓除不祥的节日活动,人们通过这种方式祈求消灾祈福。
在兰亭修褉的活动中,参与者们列坐于曲水之旁,通过流觞曲水之戏饮酒作诗。王羲之在酒酣意畅之际,提笔在蚕纸上挥毫泼墨,写下了名噪天下的《兰亭集序》。这篇序文不仅记录了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欢乐之情,还抒发了他对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慨。
《兰亭集序》的书法艺术被认为是王羲之的代表作之一,其笔法遒媚劲健,气势飘逸,被后世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在酒醒后曾多次重写《兰亭集序》,但始终无法超越酒酣时所写出的神韵。
唐太宗李世民对王羲之的书法极为喜爱,他听说《兰亭集序》在辨才和尚处,便多次派人去索取,最终通过智取的方式得到了真迹。辨才和尚在失去真迹后,非常难过,不久便积郁成疾去世。
《兰亭集序》不仅是一篇文学作品,也是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