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心情网-为你提供各类经典名言与文案句子

视觉暂留现象

视觉暂留现象,也称为 视觉暂停现象或“余晖效应”,是指 光对视网膜所产生的视觉在光停止作用后,仍保留一段时间的现象。这一现象是人眼的一种性质,具体应用包括电影的拍摄和放映。

原理

视觉暂留现象的原因在于视神经的反应速度。当物体在快速运动时,人眼所看到的影像消失后,人眼仍能继续保留其影像0.1-0.4秒左右的图像。这是因为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在接受光线刺激后,需要一段时间来恢复到初始状态。

应用

电影和动画 :视觉暂留现象是电影和动画制作的基础。通过快速连续播放一系列静态图像,人眼会认为这些图像是连续运动的。电影的帧率通常为24fps(每秒24帧),这样每帧图像的视觉暂留时间足以让人眼产生连续的视觉体验。

其他视觉媒体:

视觉暂留现象也被应用于其他视觉媒体,如幻灯片、留影盘等,这些设备利用视觉暂留原理来展示连续的图像。

发现史

视觉暂留现象最早被中国人发现,并应用于走马灯等装置中。

1824年,英国伦敦大学教授皮特·马克·罗葛特首次提出视觉暂留现象,并在其研究报告《移动物体的视觉暂留现象》中进行了详细描述。

1828年,法国人保罗·罗盖发明了留影盘,通过旋转圆盘展示连续图像,进一步证明了视觉暂留现象的存在。

心理学解释

1917年,德国实验心理学家对视觉暂留现象进行了深度的心理学解释,阐述了“似动现象”,为人类的运动视觉感知提供了心理学解释。这即是格式塔学派心理学的一部分。

总之,视觉暂留现象是人眼的一种重要性质,它在电影、动画等视觉媒体的形成和传播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上一篇上一篇:轮滑基本16个动作

下一篇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