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生在内而亡,重耳在外而安,这个典故出自《史记·晋世家》,讲述的是春秋时期晋国发生的一系列事件。晋献公昏庸无道,听从骊姬的谗言,杀死了自己的长子申生,而申生的弟弟重耳因为早些离开了晋国,最终得以保存。
申生被害:
申生作为晋国的太子,在国内遭到骊姬的陷害,骊姬用有毒的食品替换了申生派人送给父王的食物,导致申生被迫自缢身亡。
重耳流亡:
知道骊姬居心险恶的重耳选择逃亡国外,开始了长达十九年的流亡生涯。在这期间,重耳历经磨难,但得到了一些忠心耿耿的臣子如介子推等人的帮助和支持。
重耳回国继位:
十九年后,在秦穆公的支持下,重耳回到晋国,继承了国君之位,成为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
这个典故通常用来比喻在动荡不安的环境中,选择主动避祸保全自己,或是通过隐忍等待时机,最终获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