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培源(1902年8月28日-1993年11月24日),江苏省宜兴市人,著名流体力学家、理论物理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近代力学奠基人和理论物理奠基人之一。
周培源在学术上的成就主要集中在物理学基础理论的两个重要方面: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中的引力论和流体力学中的湍流理论。他提出了“谐和条件是物理条件”的重要观点,并指导了“地球引力场中光速各向同性检验”实验,在世界上首次获得地球表面水准方向和竖直方向传播速度的相对差值在10-11量级上相同的结果。此外,他提出湍流脉动方程,建立了普通湍流理论,奠定了湍流模式理论的基础,并完成以雷诺应力方程为出发点的工程湍流模式理论的奠基性工作,建立了“周培源的湍流模式”理论体系。
在教育事业方面,周培源在长达60多年的高等教育生涯中,培育了众多杰出的力学家和物理学家,包括王竹溪、张宗缝、彭桓武、钱三强、何泽慧、何柞麻、王淦昌、李政道、朱光亚等几代知名学者。他曾任清华大学教务长、北京大学教务长、副校长和校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协主席、名誉主席,欧美同学会名誉会长,中国人民争取和平与裁军协会会长,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会长等重要职务。
周培源还是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联合会最早的委员之一,是亚洲流体力学大会的发起人之一,以及以反对核战争和核武器为目的PUGWASH(帕格沃什)科学与世界事务会议的理事。
综上所述,周培源在科学研究、教育事业和社会活动方面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是中国近代科学和文化发展的重要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