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古代对 储君的一种称谓,具体含义如下:
定义
太子是指被现任皇帝依法定程序确认的皇位继承人。在帝制时代,只有皇位的继承人才被称为太子。
历史沿革
商周时期:天子及诸侯的嫡长子称为太子或世子。
秦朝:由于国祚短,未立太子,但有了皇太子之说。
汉代:称皇太子。
金元时期:皇帝之庶子亦称太子。
清代:自康熙以后,实行秘密立储制度,没有册立太子。
地位和待遇
太子的地位仅次于皇帝,居住在类似于朝廷的东宫,并拥有自己的官僚系统,如太子詹事、太子卫率等。
称谓变化
自秦始皇开始,太子不再代称诸侯、外姓王及藩属王的储君,而只称为皇太子。
其他用途
“太子”一词也用作起名,寓意对孩子的期望和祝福,希望孩子成为家族的继承人,承担起重要的责任和使命。
总结:
太子是古代中国封建王朝中皇位继承人的正式称谓,其地位仅次于皇帝,并享有一定的特权和待遇。自秦始皇开始,只有皇位的继承人才能被称为太子或皇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