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谦(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号节庵,是明朝时期的一位杰出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被誉为民族英雄。他出生于浙江杭州府钱塘县(今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是明初名臣于九思的曾孙。于谦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志向高远,仰慕文天祥的气节,常以文天祥像为榜样激励自己。
于谦在永乐十九年(1421年)考中辛丑科进士,正式步入仕途。初任教授,不久迁任承天府学正,以廉洁自持,注重教育和推广科举制度而闻名。宣德元年(1426年),汉王朱高煦在乐安州起兵谋反,于谦随明宣宗朱瞻基亲征,并因在平叛过程中的出色表现,得到了宣宗的赏识。宣宗亲自任命他为御史,负责数落朱高煦的罪行。于谦正气凛然,言辞犀利,使得朱高煦伏地战栗,自称罪该万死。此役之后,于谦的声望大振,被宣宗委以重任,巡按江西,期间平反了数百起冤狱,赢得了“于青天”的美誉。
宣德五年(1430年),于谦被越级提升为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他轻装简从,遍访父老,深入了解民情,针对当地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改革措施。他推行粮食储备制度,缓解百姓饥荒;加固黄河堤防,防止水患;改革边防制度,增强军事防御能力。在于谦的治理下,河南、山西两地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百姓安居乐业。他的政绩得到了朝廷和百姓的高度认可。
正统十四年(1449年),蒙古瓦剌部首领也先大举进犯,王振挟持明英宗亲征。于谦和兵部尚书邝埜极力劝谏,但明英宗不听。结果明朝50万大军在大漠全军覆没,皇帝明英宗被俘虏,举国震惊。史称土木堡之变。也先在土木堡取得胜利后,必然会继续南下攻打京城。京城乱作一团,大家都不知道该怎么办。郕王朱祁钰监国,命令群臣讨论作战和防守的方略。于谦站出来大喊一声:“建议南迁之人,该杀!”他十分清楚,逃就会丢掉半壁江山,所以不能逃。就在这国难当头之际他站了出来,力挽狂澜。他坚决反对还都南京,主张抵抗瓦剌、固守北京,开始为抵御强敌做准备。首先,修筑防御工事,做好充分的武器、粮食、人力准备,做好长期坚守的准备;其次,他亲自统领二十二万大军,在北京九门外列阵,成功抵御了瓦剌的进攻。而在瓦剌太师也先挟持英宗逼迫和议时,于谦坚定地表示“社稷为重,君为轻”,坚决不向敌人让步。最终,在他的英勇抗战下,瓦剌被迫释放了英宗。
于谦在军事和政治上都有着显赫的成就,尤以击败蒙古军队,保卫京师北京而著称。他的正直和真诚赢得了人民的支持和尊敬。然而,在明英宗复辟后,于谦因得罪王振而下狱,最终被诬陷致死。明宪宗时,他被复官赐祭,弘治二年(1489年),追谥“肃愍”。明神宗时,改谥“忠肃”。
于谦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事迹被后人广为传颂,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还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著有《石灰吟》、《节庵诗文稿》等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