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山寺,古称枫桥寺,又称“普明禅院”或“封桥寺”,是禅宗中的临济宗圣地。寺院位于苏州古城阊门外的枫桥路西端,创建于佛教盛行的南朝梁武帝天监年间(502-519年),初名妙利普明塔院,寓意弘扬佛法的光明与普世精神。唐代著名高僧寒山(自号寒山子)曾寓居于此,唐代著名高僧希迁禅师于此创建伽蓝,遂改名“寒山寺”。诗人张继于至德年间(756-758年)途经寒山寺,写下了千古绝唱《枫桥夜泊》,自此钟声诗韵千载流传。
寒山寺占地面积约1.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达3400余平方米,坐东朝西,依傍古运河而建,是江南水乡独特地理与佛教文化深度交融的典范。在12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寒山寺经历了多次火毁和重建,最后一次重建是在清代光绪年间。
寒山寺不仅是一座承载千年佛教信仰的古刹,更因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传奇故事而名扬天下。寺内古迹甚多,包括张继诗的石刻碑文、寒山、拾得的石刻像、文徵明、唐寅所书碑文残片等。每年除夕之夜,中外游人云集寒山寺,聆听钟楼中发出的一百零八响钟声,在悠扬的钟声中辞旧迎新,祈祷平安。
近年来,寒山寺重建了普明塔院,仿唐宝塔气势雄伟,结束了寒山寺600余年无塔的历史。大钟为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江苏巡抚陈葵龙督造,巨钟有一人多高,外围需三人合抱,重达2吨。大碑号称“中华第一诗碑”,镌刻有清俞樾所书张继的《枫桥夜泊》诗一首,碑高15.9米,总重量为388.188吨,是寒山寺的一大亮点。
综上所述,寒山寺以其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积淀和优美的诗意意境,成为了苏州乃至中国佛教文化的重要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