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处理技术按照其作用原理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物理法
利用物理作用分离污水中的非溶解性物质,如重力分离、离心分离、反渗透、气浮等。
物理法处理构筑物较简单、经济,适用于村镇水体容量大、自净能力强、污水处理程度要求不高的情况。
生物法
利用微生物的新陈代谢功能,将污水中呈溶解或胶体状态的有机物分解氧化为稳定的无机物质。
常用的生物法包括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如SBR、A/O、A/A/O、氧化沟等。生物法处理程度较高,适用于各种有机废水处理。
化学法
通过化学反应作用来处理或回收污水的溶解物质或胶体物质。
常用的化学法包括混凝法、中和法、氧化还原法、离子交换法等。化学处理法效果好,但费用较高,多用作生化处理后的出水,进一步提高出水水质。
物理化学法
结合物理和化学处理的特点,通过物理方法和化学药剂的共同作用去除污水中的污染物。
常用的物理化学方法包括吸附法、离子交换法、膜分离法(如反渗透、纳滤、微滤)等。这些工艺可以去除污水中的溶解态和胶体污染物,提高水质。
深度处理工艺
对污水进行进一步处理,以达到更高的水质要求。
常见的深度处理工艺包括生物脱氮除磷法、混凝沉淀法、砂滤法、活性炭吸附法等。这些工艺可以去除污水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和难以降解的有机物,进一步提高水质的可再利用性。
新型处理技术
膜生物反应器(MBR):结合了膜分离技术与传统生物处理技术,利用半透膜替代传统二沉池实现固液分离,有效去除悬浮固体和微生物,提高出水水质,同时节省占地面积。
厌氧氨氧化技术:利用特定微生物在无氧条件下将氨氮转化为氮气,相比传统硝化/反硝化过程,能耗更低,环保且经济。
人工湿地技术:模拟自然湿地净化机制,通过植物、微生物和土壤的相互作用去除污水中的有机物、氮、磷等污染物,处理效果好,运行成本低,兼具景观效益。
纳米材料应用:如纳米零价铁(NZVI)和改性粘土等纳米材料,因其高比表面积和特殊物理化学性质,在污水处理中表现出有效的吸附和降解污染物能力。
微生物燃料电池(MFC):利用微生物在厌氧条件下分解有机物产生的能量转化为电能,既处理污水又产生可再生能源。
这些污水处理技术各有优缺点,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污水水质、处理要求及经济条件等因素进行选择或组合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