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壕吏》的写作背景是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春,当时杜甫由左拾遗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他离开洛阳,历经新安、石壕、潼关,赶往华州任所。在石壕村,他遇到了吏卒深夜捉人,于是实录所见所闻,写成了这篇不朽的诗作。
具体来说,这一年的春天,杜甫在投宿石壕村时,亲眼目睹了差吏夜间捉人的情景。他通过老妇的口述,详细描绘了她的家庭悲剧:三个儿子都上了战场,其中一个儿子刚刚捎信回来,另外两个已经战死。家中只剩下一个吃奶的小孙子和他的母亲,因为需要照顾孙子,所以老妇被迫跟随差吏连夜赶回河阳,以便为军队准备早餐。诗中通过对话和场景描写,展现了人民在战乱中的苦难和无奈,同时也揭示了官吏的残暴和兵役制度的黑暗。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与唐朝安史之乱时期紧密相关。安史之乱使得唐朝社会动荡不安,人民流离失所,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杜甫在这一时期多次途经石壕村,亲眼目睹了人民的苦难,这些经历深深地触动了他,激发了他强烈的同情心和责任感,从而创作出了这首脍炙人口的叙事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