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子仪(697年-781年),字子仪,华州郑县(今陕西渭南华州区)人,唐代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他出身于太原郭氏,早年以武举高第入仕从军,积功至九原太守。在安史之乱爆发时,他任朔方节度使,率军勤王,成功收复河北、河东地区,拜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至德二年(757年),他因收复两京有功,加司徒、代国公,并进位中书令。乾元二年(759年),他因相州兵败失去兵权,处于闲官状态。宝应元年(762年),他平定河中兵变有功,进封汾阳郡王。广德元年(763年),他再度被启用,出任关内副元帅,成功收复长安。永泰元年(765年),他在泾阳单骑说退回纥,并击溃吐蕃。大历十四年(779年),唐德宗即位后,他尊为“尚父”,进位太尉兼中书令。建中二年(781年),郭子仪病逝,享年八十五岁,追赠太师,谥号“忠武”,配飨唐代宗庙廷,陪葬于建陵。
郭子仪的一生几乎都在战场上度过,他身经百战,屡建奇功,为唐代的中兴作出了巨大贡献。他不仅军事才能出众,而且政治智慧高超,多次在关键时刻力挽狂澜,保卫了国家的安宁。他的军事成就和政治智慧,使他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备受尊崇的将领和政治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