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特式建筑风格起源于 11世纪下半叶的法国,具体来说,是在12世纪中叶,特别是在法国巴黎附近的法兰西岛地区。这种风格由罗曼式建筑发展而来,并持续至16世纪,最终被文艺复兴建筑所继承。
哥特式建筑的特色包括尖形拱门、肋状拱顶与飞拱,其整体风格为高耸削瘦,通过卓越的建筑技艺表现了神秘、哀婉、崇高的强烈情感。这种建筑风格常见于欧洲的主教座堂、大修道院与教堂,也影响了城堡、宫殿、大会堂、会馆、大学,甚至私人住宅的设计。
法国是哥特式建筑的摇篮,圣但尼修道院教堂(Abbey Church of St. Denis)通常被认为是第一座真正的哥特式建筑,由圣但尼修道院院长苏格在1140年左右倡导建造。此外,法国的圣邓尼斯修道院教堂(Abbey Church of St. Denis)和巴黎圣母院(Notre Dame de Paris)等也是哥特式建筑的代表作。
18世纪,英格兰开始了一连串的哥特复兴,这一趋势蔓延至19世纪的欧洲,并持续至20世纪,主要影响了教会与大学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