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蝙蝠的资料如下:
分类
蝙蝠是哺乳纲翼手目动物的统称,是唯一能够真正飞翔的哺乳动物。
蝙蝠分为大蝙蝠和小蝙蝠两大类,大蝙蝠主要分布在东半球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小蝙蝠则广泛分布于东、西半球的热带和温带地区。
生理特征
蝙蝠的前肢或手退化成翼,指间和前后肢之间有薄而无毛的翼膜,多数蝙蝠于两腿之间也有翼膜。
蝙蝠的耳壳发达,常具耳屏或对耳屏,颜色多样,大多是福色、灰色和黑色。
蝙蝠的骨骼轻巧,头骨愈合程度较高,胸骨具龙骨状突起,有助于飞行。
蝙蝠的视觉较差,但听觉异常发达,许多蝙蝠具有敏锐的听觉定向(或回声定位)系统,能够通过发出声波并接收回声来判定外界物体及自身的位置。
生态习性
蝙蝠主要在夜间活动,大多数蝙蝠以昆虫为食,部分种类以植物的果实、花粉或花蜜为食,个别种类吸血或捕食小兽、小鸟等。
蝙蝠通常秋季交配,精子在雌性生殖道内越冬,至春末和夏季产仔,每胎常产1仔。
蝙蝠对农林生态系统具有重要作用,因大量捕食昆虫而有益于人类,但其粪便也是上好的磷肥。
分布与数量
蝙蝠分布于中国北至河北,南至海南岛,西达四川,现生种共有21科约230属约1400种。
在全球范围内,蝙蝠的种类和数量极为丰富,除极地和大洋中的一些岛屿外,广泛分布遍于全世界。
人类关系
蝙蝠在西方的吸血鬼传说中,是吸血鬼的化身。
蝙蝠因大量捕食昆虫而有益于人类,对农林生态系统具有重要作用,洞穴中的粪便为上好的磷肥。
某些蝙蝠也是病原体的传递者或宿主,例如SARS-CoV-2病毒,这使得蝙蝠在公共卫生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保护状况
根据2020年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公布的《2020受威胁动物红色名录》,翼手目动物中处于濒危(EN)的有67种,极危(CR)的有24种,全世界接近一半的蝙蝠都面临着生存危机。
这些资料综合了蝙蝠的生物学特性、生态习性、分布情况以及与人类的关系,提供了关于蝙蝠的全面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