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病》是鲁迅于1926年11月10日在《莽原》半月刊第一卷第二十一期发表的散文,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该散文叙述了作者儿时父亲生重病,家里花费重金请来两位“名医”诊治,最后父亲却痛苦离去的故事。
故事背景
故事发生在鲁迅年轻时的绍兴城,鲁迅的父亲患水肿,长年无法康复。
请了两位诊金高昂的人称的“神医”来看,开了不少方、用了不少奇特的药,却无一见效,最终父亲还是死了。
主要情节
第一个“名医”出诊费用高昂,开药方后收取高额费用,却草草地看了一下病人就离开。
第二个“名医”陈莲河同样收费昂贵,药方奇特且药引难得,但病情依旧没有好转。
在父亲临终时,衍太太催促鲁迅大声呼唤父亲,给父亲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和不安。
主题与情感
表达了作者对庸医误人、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深切的痛恨。
体现了作者对父亲的深深愧疚之情,以及对当时社会医疗水平的无奈和愤慨。
讽刺与批判
鲁迅通过讽刺的笔调,揭示了某些中医的故作高深和医德沦丧。
通过医生的相继借故辞去,体现出父亲的病一步步恶化,反映了社会的冷漠和无情。
《父亲的病》不仅是对个人经历的回忆,更是对当时社会现象的深刻批判,展现了鲁迅关注人生、关注社会改革的极大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