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话的来源可以追溯到汉语方言区域中的华北话,其发音标准以《国际音标》和《现代汉语词典》编制标准发音为基础,主要是由北京话作为主要发音特征,以及周围地区方言的一些特点综合而成。
普通话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
汉民族共同语:
最早要追溯到汉民族共同语的产生,汉民族共同语在夏商周时期称为“雅言”,主要流行于黄河流域,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语言就是雅言。汉代的民族共同语叫“通语”,唐宋时期称为“正音”,明清时期称为“官话”,民国时期称为“国语”。
北京官话:
普通话的前身是北京官话,上溯至元明时期,推广于清代。清朝末年,朱文熊在《江苏新字母》一书中提出了“普通话”的名称,并定义为“各省通行之话”。
现代标准汉语:
经过文学革命、白话文运动、国语运动等运动后,北京语音的地位得到了确立。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政府于1955年决定把现代标准汉语从国语改为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官话为基础方言,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
推广与规范:
普通话的推广始于20世纪初,中国政府为了提高行政效率和促进全国交流,于1955年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官话为基础方言”的普通话。
综上所述,普通话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华北话,具体来说是北京话及其周边的方言特点,并经过长期的历史演变和规范化过程,最终成为现代汉语的通用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