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心情网-为你提供各类经典名言与文案句子

小麦全蚀病

小麦全蚀病是一种 小麦根部病害,主要侵染小麦的地下部分根部和茎基部1-2节。该病由小麦顶囊壳菌引起,是一种土传性和种传性病害,可以通过土壤、种子和秸秆传播。全蚀病在土壤中存活一年以上,以苗期侵害为主。以下是小麦全蚀病的详细症状、发生原因及防治方法:

症状

苗期:病株矮小,下部黄叶多,种子根和地中茎变成灰黑色,严重时麦苗连片枯死。

拔节期:冬麦病苗返青迟缓、分蘖少,病株根部大部分变黑,在茎基部和叶鞘内侧出现灰黑色菌丝层,形成“黑脚”症状。

抽穗灌浆期:病株变矮、褪色,生长参差不齐,出现基腐性的“黑脚”,最后植株旱枯,形成“白穗”。在潮湿条件下,病株叶鞘内表皮可生有黑色颗粒状突起的子囊壳。

发生原因

土壤带菌:全蚀病菌以菌丝遗留在土壤中的病残体或未腐熟的粪肥及种子上越冬。

种子传播:引种混有病残体的种子是无病区发病的主要原因。

土壤性状:土壤疏松、肥力低、碱性土壤发病较重;土壤潮湿有利于病害的发生和扩展。

田间管理:冬小麦播种过早发病重;根系不发达品种抗病性差;水肥管理不当,如氮肥施用过多、灌溉不及时等,也会加重病害的发生。

防治方法

种子处理:严禁从病区调种,防止病害传入;使用杀菌剂进行拌种,如12.5%硅噻菌胺悬浮种衣剂、2.5%咯菌腈悬浮种衣剂或3%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等,按照药种比1:200-300比例拌种,拌种后在阴凉处晾干,然后播种。

轮作换茬:重病地块实行轮作换茬,如麦菜、麦棉等轮作,以切断全蚀病菌源积累,控制病情发展。

土壤改良:增施腐熟有机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性状和肥力,增强植株抗病菌侵染能力。

农业防治:合理轮作、深耕灭茬、选用抗病品种等措施,改善土壤环境,降低病菌数量,提高小麦的抗病能力。同时,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清病株和杂草,减少病菌的传播途径。

生物防治:利用具有拮抗作用的微生物制剂,如生防菌剂,来抑制病菌的生长和繁殖。这种方法能够长期有效地控制病害的发生。

化学防治:在病害严重发生时,可选用针对小麦全蚀病的专用杀菌剂进行喷雾或灌根处理。但需要注意的是,化学防治应适度使用,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生态平衡。

小麦全蚀病对小麦生产威胁极大,轻者减产1~2成,重者减产50%以上,甚至绝收。因此,农民朋友们需要高度重视小麦全蚀病的防治工作,采取综合防治措施,确保小麦的稳产高产。

上一篇上一篇:微笑狗是什么

下一篇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