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语言的发音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声母特点
多送气音:古全浊声母不论平仄,大多变读为送气清音。例如,“别、步、抱”读作[p'],“地、大、弟”读作[t'],“在、字、坐”读作[ts'],“旧、舅”读为[k']。
重唇音:古非敷奉声母部分字今读作重唇音,如“斧、分、放、腹”念[p-], “孵、讣”读[p'],“扶、肥、饭”也念[p']。
舌根及喉音:古晓匣母合口字在细音前不腭化,仍保留舌根及喉音[kk'h]。
鼻音韵尾和塞音韵尾:各地不同程度地保留着古鼻音韵尾和塞音韵尾,如-m、-n、-ng和-p、-t、-k。
韵母特点
韵尾保留完整:客家话保留了中古汉语中存在的m、n、ŋ、p、t、k韵尾,并且相当整齐。例如,“担”“谈”等字在贵港客家话中可能就保留了-m韵尾。
撮口呼韵母:与梅州客家话不同,贵港客家话中存在撮口呼韵母,这是语言接触影响的结果。
元音发音丰富:在元音的发音上具有多种变化,形成了不同的韵母组合。例如,“蚂蚁”在贵港客家话中叫“义公”,这里的“义”的发音在韵母上就与普通话有较大差异。
声调特点
声调数量:多数地区是6个声调,少数地区有5个或7个声调。
声调与声母关系:声调的分合与声母的清浊有关,古平声清声母字今读阴平,浊声母今读阳平,入声也按声母的清浊分为阴阳两类。
其他特点
词汇和用法:客家方言的词语在意义和用法上也有其特点,有些词语虽然与普通话有着相同的含义,但在用法上却有所差异。
语音变化:由于客家人迁移到不同地区,客家话会受到当地方言的影响,产生一些语音变化。例如,兴宁话并没有以[-m]或[-p]声结尾的字,而是把它们溶入了[-n]及[-t]音里。
综上所述,客家语言的发音特点主要体现在声母、韵母和声调方面,具有浓厚的古汉语色彩,同时也受到地域方言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语音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