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肋”的典故出自 三国时期,具体故事如下:
曹操出兵汉中:
曹操在出兵汉中时,原本打算进攻刘备,但到达后发现自己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他一边吃着炖鸡,一边思考对策。
夏侯惇请示口令:
这时,夏侯惇来请示夜间的口令,曹操随口说了“鸡肋”二字。杨修听到后,便叫勤务兵收拾行装,准备归程。
杨修的解释:
杨修解释“鸡肋”为“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认为曹操觉得留在汉中没有意义,所以打算撤退。
曹操下令班师:
不久,曹操果然下令班师还朝。
后人比喻:
后人根据这个故事,借“鸡肋”来比喻乏味而无多大意义的事情,如“如嚼鸡肋”或“味如鸡肋”。
这个典故不仅展示了曹操在军事上的犹豫不决,还体现了杨修的聪明才智和对形势的敏锐洞察力。